第2章漂向内战(第2/4页)

然而,这道命令的执行还是遇到不少困难的。士兵和商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查理一世已经建造了名为“海上霸主”号(SovereignoftheSeas)的大船,在船上安装火炮100座。战船的规模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商船。因此,各大港口一时间很难找到合适的船只来应对国王的征召——到1635年,只有伦敦一处确实交付了所要求的船只和船员,其他城市都同意付钱了事。

1636年,查理将“船令”的政策推广至内陆城镇。考虑到很多乡镇的规模过小,不足以独自承担提供船只的任务,而内陆又确实没有船只资源,查理同意各地以钱代船。例如在白金汉郡,本应提供450吨位船一艘,船员180名,或者缴纳4500英镑以代替之。更小的乡镇无须提供船只,只需缴纳船费:德比(Derby)175英镑,赫里福德(Hereford)220英镑,切斯特菲尔德(Chesterfield)50英镑,亨廷顿(Huntingdon)40英镑。21与船税不同,这一以钱代船的政策就没有宪政先例支撑了。白金汉郡的一位绅士约翰·汉普顿(JohnHampden)拒缴船费,将官司诉诸法庭。最终,他以极微弱的劣势败诉,却一举成名,并引起了数世纪来未曾见闻的反抗国王的浪潮。

1627年在雷岛(IledeRhé)的英国舰队,图中清楚地描绘了那个时代船只特有的高耸、狭窄的船尾,船尾还拖有长船。

16世纪晚期的大炮装弹上膛很慢。通常情况下,船员会一次性将炮弹打光,然后掉转船身重新上弹。约翰·史密斯船长(JohnSmith)曾如此描述一次攻击:

再次与敌舷切相对,船头处的火炮首先开火,侧舷处紧跟其后,火弹随风炸开,弹片散落,舷炮迎风齐发,掉转船头,让船尾继续开炮,大帆的角索再次靠近对方船只。22

之后,船会回撤,重新上弹后再继续攻击,直到埋葬敌军或火药用尽。

到17世纪早期,负责火炮的人员有所增加,这就加速了装弹的速度。一小截麻绳,一组固定器就能固定住火炮,以防装弹时火炮打滑。不断增大的船体使得掉转船身成为一件难事,所以他们不得不在船舷处全面开火。

那个年代的所有欧洲王权都岌岌可危,查理一世和其他国王一样,妄图靠建造雄伟战舰来彰显权威。1634年,他参观了位于伍利奇(Woolwich)的造船厂,在这儿,国王最青睐的船匠菲尼亚斯·佩特(PhineasPett)正在建造一艘名为“美洲豹”号(Leopard)的巨轮,“在船内,尊敬的国王陛下将我传唤至身侧,带着他高贵的决心,亲自询问我再建一艘新巨轮的事宜”23。这艘巨轮将比其他任何船只来得更为雄伟,“海上霸主”号成为了史上第一艘装载火炮超过百尊的战舰。它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超越时人的领先意识。要装载如此之多的火炮,就必须充分利用船侧位置,因此不得不摒弃过去船头和船尾开火的模式。这就增加了船舷两侧的活动,从而取代了老式的转身上膛模式。但是最打动民心的还是船只本身精致的装饰。

小凡·德·威尔德(VandeVeldetheYounger)的一幅画作,描绘了水手跨坐在火炮上清理或装填弹药。很明显,这幅画作是在港口绘制而成。可能在17世纪早期的海战中,火炮是从舷外装填火药的。(国家海事博物馆,PW6464)

并不是所有英格兰臣民都能有幸一睹巨轮雄姿,所幸托马斯·莱利(ThomasLely)为其建造者绘制了一幅图像,图中菲尼亚斯·佩特与其子一起站在船尾。更直观的作品来自约翰·佩恩(JohnPayne),他就住在靠近塔丘(TowerHill)的边门处,在佩特的帮助下,他雕刻出了细节逼真的船体。托马斯·海伍德(ThomasHeywood)也出版了《圣上的皇家战舰实况》(TrueDescriptionofHisMajesty’sRoyallShip),书中为整艘船的精美装饰洋洒千言。“船首之上,国王埃德加于马背之上践踏七王……我烦请你留意船尾顶端上的丘比特,或是神似丘比特的孩子,他跨坐并驾驭雄狮,意为宽容约束无礼,无邪限制暴力;这正是国王的大爱啊。”船尾处是胜利女神的雕像,“她一手拿着皇冠,另一手捧着桂冠,分别象征财富和荣耀”24。

炮术(1620~1850)

火炮不过是一头封闭的管子而已。若炮管内出现爆炸,力量会从一个方向涌出,就能将炮弹推出炮口。炮弹既可以从炮口填装,也可以从后膛装填。如果从炮口装填,火药和炮弹将会从敞开的一端塞进去。从后膛上药的火炮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打开封闭的一端。在都铎王朝时期,这一过程是由可拆卸的隔离箱完成的,人们打开隔离箱后用火药填满弹仓,再将隔离箱装回炮身。这样的火炮体形要小,对敌时能适用于对人的瞄准和射击。由于机械精密水平不高,后膛装弹对开炮者也会造成生命威胁。由于火药技术的进步,后膛上弹的火炮逐渐被淘汰。

火药由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合制成。早期的蛇纹石粉是一种简单混合物,其成分会在震动中相互分离,吸收潮气,内部的空气无法自由循环。17世纪早期,粒状火药粉很常见,它由大小适中的颗粒制成,但是火炮必须做得很结实才可以容纳这样的火药粉。到19世纪,在圆筒或烤箱里制火药成为常事,这样可以让火药烧得更为均匀,同时也可以提高火药效能。

早期的火炮,特别是那种后膛装填的火炮,都是分块组建,然后用铁环将这些部件绑在一起的,因此“炮筒”(barrel)这个词到现在都还在用。体积稍大的火炮,用模具制造产量更高,火炮制造最初用黄铜(事实上是一种更像青铜的合金),后来用价格低廉很多的铁。铸炮仍然保留着古代火炮的特点,包括加固的环状物和双弯曲线,从这些可以想到炮筒构造。每一座火炮后膛那头都有一个球或尾钮,可以更好地固定系留索。17世纪之后,英格兰舰队使用的大多是铁质炮,青铜用来建造战舰。在接下来几十年中,炮兵委员会的炮队巡视员托马斯·布罗姆菲尔德(ThomasBlomefield)使用扩展钢铁工厂的新技术来提高铸炮技术。布罗姆菲尔德通过在尾钮上面增加了一个环帮助固定后膛绳索,简化了火炮的设计,提高了效能。正是这种火炮,帮助纳尔逊上将在拿破仑战争中赢得了胜利。

大约1800年,炮手发动暴乱。此事刚好发生在船舰的后甲板上,有一个人已经倒下了,另外一个人受伤了。(国家海事博物馆,PU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