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穿山甲不出手,还以为是王八(第2/4页)

孟获仿佛有心灵感应。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作战中,孟获没有学会别的,却学会了诸葛亮可能会以什么手段打击他。

历史的教训需要吸取。孟获对乌戈国主兀突骨说,诸葛亮这个人,很会用计。所以要提防他搞埋伏。我看今后交战,山谷林多之处,不可轻进啊。

这样的提醒毫无疑问是有先见之明的。兀突骨此时也知道蜀军狡猾。比勇力,他第一,比狡猾,唉,洞里出来的人再狡猾也狡猾不到哪里去。

便小心谨慎,以守为攻。

魏延攻来了,打不了几个回合就成魏跑跑。只是魏延逃跑的姿态太过故意,蛮兵恐怕前面有埋伏,不敢去追。

第二天,魏延又攻来了,打不了几个回合又成魏跑跑。这一次蛮兵没有经受住诱惑,追杀出去十余里,还在蜀寨中过夜。

没问题。

一夜无事。

于是相同的故事在接下来几天又重复进行。魏延屡战屡败,屡败屡走,总共败了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蛮兵则大肆追杀,很有快意恩仇的意思。

直到一林木茂盛的所在。

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有诸葛亮知道,这里的地名叫欲望。

他让魏延共败十五阵,连弃七营寨,目的就是为了挑起孟获的欲望。

不错,历史的教训是要吸取,但欲望强烈时,历史的教训也可以扔在一旁。这是诸葛亮对人性的一个深刻观察。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就禁不住这个诱惑。

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孟获尽管被打败了六次,每一次的教训都很深刻,可诸葛亮仍旧赌孟获会上钩。

孟获果然上钩了。

欲望使他突然觉得蛮兵们个个都是金刚石,诸葛亮就是埋下伏兵又能怎样呢?

便鼓动兀突骨和他的蛮兵们继续往前跑。

直到一山谷中。

山谷很狭长,却没有草木,看上去也不像有埋伏,应该是没有危险的。

只是山谷中有几十辆黑油柜车横七竖八地挡在半路上,给人很是奇怪的感觉。

有探者报告,说这是蜀兵运粮的道路,因为大王追杀,所以他们撇下粮车逃命去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报告,孟获和兀突骨哈哈大笑,觉得蜀兵到底不堪一击,而诸葛亮也黔驴技穷,玩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了。

但是,人世间愉快的事情总是短暂的。

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

孟获痛苦地发现,有横木乱石从山顶滚下,阻断了谷口。与此同时山上扔下大量火把,烧着了那几十辆黑油柜车。它们猛然起火并发出爆炸声。一时间山谷中火光乱舞,碰着蛮兵身上的藤甲,那真叫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这些久经考验的藤甲在烈火中熊熊燃烧,很有凤凰涅槃的意思。兀突骨和他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死于山谷中。

诸葛亮在山上看了,一声叹息。

唉,敌人是被消灭了,但是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去消灭他们,却是得不偿失。

以三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人的回心转意,这个人心工程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孟获也惊呆了。在火光中看着乌戈国人几乎种族灭绝,他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不错,诸葛亮的计谋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以这样的手段取胜,未免太残忍了……

孟获发誓,要诸葛亮给他一个道歉,否则他将复仇到底。

这是等价交换。很公平。

诸葛亮没有与孟获见面。

第一次,他没有以胜利者的身份与孟获见面。

诸葛亮在自责和羞愧。

人世间不争是争,争是不争,争来争去,仇恨不但未能消弭,反而不断放大,让更多无辜的人卷了进来,意义何在呢?

很多时候,他在匆匆赶路,以为战胜一切便是胜利,却不知思考胜利比胜利本身更为重要。

诸葛亮决定,放弃孟获,放弃那个遥不可及、难以完成的人心工程。

为了更多人能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

虽然,一个人的翻然醒悟很重要,但是更多人的生命更重要。

所以诸葛亮没有给孟获一个道歉,而是给所有死于战争的无辜者一份深深的歉意。

人力可以穷尽,天意难以定夺,诸葛亮意兴阑珊,弃子认输。

他决定班师了,就让孟获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存在下去、叛逆下去吧。总之,不能再死人了。

诸葛亮安排了一桌酒席,请孟获、祝融夫人、孟优、带来洞主及其追随者享用。

这些人跟他演了这么长时间的捉放戏,每个人都表情真切,可以说演得丝丝入扣、催人泪下,很成功。但诸葛亮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演失败了。

用情过深、用力过甚了,演砸了。

所以他没有出现在酒席上,而是让传令官传出话来,说:“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又说:“丞相不得已而用此计,大损阴德,故面羞,不欲与公相见。”

孟获翻然醒悟。

在最后时刻翻然醒悟。

他在酒桌上终于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真是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样的战争,没有谁是胜利者,大家都是失败者。

而现在他和诸葛亮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停止游戏。

这场死人太多的游戏。

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七擒七纵的故事至此画上句号。诸葛亮没有想到,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人心工程在最后决定放弃的时候却意外地成功了,并且是双倍的成功。

不仅拯救了孟获的心灵,也拯救或者说净化了他自己的心灵。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因为孟获热泪盈眶地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某子子孙孙皆不复反矣!”

这样的话语毫无疑问是动听的,也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但是长史费祎却认为眼泪只能感动一时,不能维持永久。在仇恨与仇恨之间,仅靠眼泪来稀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他建议,在此地设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参与管理,以昭示蜀国国家主权的存在。

诸葛亮不同意。

不错,国家主权是很重要,可设置官吏就能保障国家主权的存在吗?诸葛亮不相信。

就像他不相信打败一个人就可以打垮他一样,诸葛亮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土地的收复而是人心的收复,要是为开疆拓土而来,他需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吗?

所以他不是为征服这片土地而来,是为征服土地上的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