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时间不多了(第2/3页)

便大干快上有所作为,司马师兄弟出兵三十万,分三路进攻东吴边界,意欲一举踏平吴国。

但是接下来在东兴发生的一场战争令司马师兄弟大跌眼镜。东兴是东吴的战略要地,东兴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急。因此吴国太傅诸葛恪非常重视东兴保卫战,他听说魏兵分三路而来,便聚众商议东兴守备事宜。

东兴保卫战,诸葛恪出的是险招。

他令丁奉率领三千水兵,分乘三十只船,往东兴进发,自己随后引大军跟至。

魏国征东将军胡遵则引十万兵攻打东兴。

但胡遵并没有攻打丁奉所部,而是选择了喝酒自娱。

在他眼中,只看到了丁奉的三千水兵,没有看到更多。等他真正看到东吴大军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的确,胡遵的眼光就像我们中间的许多人,以为眼前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以为现在就是将来、就是永远,却不知世事是有后手的。世事后发先至,鼠目寸光的人往往措手不及,束手就擒,一切也就戛然而止了。

包括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南征计划。

他们这才知道,天道三十年一变,变的不仅是对方,也包括自己。而变强变弱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要老天爷说了算。

老天爷这次分明站在吴国这一边。起码长江这次依然站在吴国这一边。

这真是一条有立场有原则的江。几十年前,赤壁之战时,长江就帮了吴国不少忙,这一次,它依然在帮吴国的忙……

东兴战役的彻底失败让司马师和司马昭选择了全身而退——南征计划流产了。

事实上在心里,司马师和司马昭并不承认自己败给了对手,只是败给了一条江。

一条不识时务的江。

司马昭兵败北归,诸葛恪则引兵二十万,乘势进取中原。

与此同时,他派人给姜维送快递,请求他出兵攻魏,以成两面夹击之势。作为回报,“许以平分天下”。

这应该说是一桩期货交易了。

交易的是未来,一种可能性。

诸葛恪相信未来是属于他的,而他现在在做的事是“宜将胜勇追穷寇”。

却遭遇了一座城——新城。

新城不新。只是它一直以来都叫新城而已。新城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战略地位。它是魏国的总隘口,新城在,魏国在;新城破,魏国破。万千干系系于一城。

但新城却易守难攻。

诸葛恪一连数月攻打新城,不下。唯新城东北角摇摇欲坠,将陷未陷。

这样的时刻,守城将军张特派了一能言善辩之士过来告诉诸葛恪,说魏国的法度是:若敌人困城,守城将士坚守一百日而无救兵至,然后出城降敌者,家族不坐罪。现在将军你围城已九十多天,希望可以再宽容几日,凑够一百日,到时张特将军将尽率军民出城投降。

诸葛恪相信了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收到了张特晋献的全城土地人口册籍,诸葛恪从中看到了对方的诚意。

只是很快,诸葛恪就后悔了。

后悔自己的轻率。

因为张特根本没有投降的打算,他只是用上了缓兵之计,在哄退吴兵后,连夜拆除城中房屋,以修补城破之处。

于是,新城又变成了钢铁长城。

接下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发生了——张特登城骂了这样一句话:“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粮,岂肯降吴狗耶!尽战无妨!”

诸葛恪摇了摇头,为张特的没有修养。骂人不要带脏字嘛。什么吴狗都骂出来,真是太难听了,一点没有文明之师的样子。

但自此胜负易手。吴兵久攻新城不下,最后只得仓皇南归。新城守军趁机掩杀,再加上其他魏军卷土重来,一路追杀归心似箭的吴军,诸葛恪最后竟落得个大败而归的下场。

诸葛恪的人生也从此走向大败。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一场胜利可以改变他的归宿,一场失败也可以改变他的归宿。就像此时的诸葛恪。

因为他失去了吴主孙亮的信任。最主要的,他招致了孙峻的嫉妒和算计。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说起来也是宗室子弟。诸葛恪位高权重时,他隐忍一旁。现在诸葛恪大败而归,孙峻便要有所作为了。

他要取而代之,让吴国的权力中枢,重回孙姓人手中。

所以诸葛恪的死便不可避免了。

和许多庸常的故事情节一样,诸葛恪死于一场鸿门宴。做托的人是吴主孙亮,动刀子的自然是孙峻。孙峻手起刀落,杀了诸葛恪,吴主孙亮便封孙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东吴军事。自此东吴权柄尽归孙峻。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人事变迁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毫无疑问,诸葛恪生前安排的吴蜀两面夹击魏国的计划已经玩完了。

人生事,计划不如变化快。一个人的生死都在转瞬之间,更何况人脑子里的想法了。这是三国史上的经验教训之一。

世事残酷得要死

那边,姜维在成都接得诸葛恪书,说相助伐魏事,便起兵二十万,于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出阳平关伐魏。

这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蜀国在诸葛恪人头落地,吴国政局动荡时出兵魏国,毫无疑问是胜算渺茫,但姜维一颗求胜之心,却依然如昨。

并且真胜了。在铁笼山后,姜维令蜀兵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山寨诸葛亮当年木牛流马破魏军之计,引诱司马昭上钩。

司马昭果然上钩了,一如他父亲司马懿当年的蠢蠢欲动。他令魏兵抢夺蜀兵遗弃在铁笼山上的粮草,谁知蜀军却杀了个回马枪,不仅粮草未得,很多魏兵还赔上了身家性命。

最要命的是司马昭本人也被困在铁笼山上无法突围,生死悬于一线。

生死悬于一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也意味着生,同时意味着司马昭在这样的生死格局当中已无能为力。

他必须靠外力来解救他。

有一个人果然率兵来救他了。

迷当大王。

迷当大王是羌人领袖,在此次作战中是姜维的同盟军,负责攻打郭淮、陈泰据守的南安城。

从表面上看,迷当大王救司马昭是一件脑子进水的事情,可陈泰以为,这个世界上天天有人脑子进水,关键是得有人给他放水。与此同时他要足够地傻,允许污水流进自己的脑子。

这是脑子进水的两个前提条件,很遗憾,在迷当大王身上,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具备了。因为陈泰引了五千兵,找到他后泪流满面地说,郭淮这个鸟人妄自尊大,常有杀他之心,所以他想投降迷当大王。对了,陈泰熟知郭淮军中的虚实,今夜愿联合羌军前去劫寨,如兵到魏寨,自有内应,如此便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