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命运(第2/3页)

但是司马昭没有攻击,并且永远不会攻击他了。

因为司马昭死了。

死于中风。

人世间的事真是祸福无常。就在司马昭视吴主孙休为对手,准备较量一把的时候,无常却来收他性命了。司马昭这才知道,人世间最大的敌人不是世人,是无常,是命运。

没有谁能抗得过命。诸葛亮如此,他也如此。

甚至他比诸葛亮还不如。诸葛亮去世前还想着向天借命,还有时间从容交代后事,甚至还有智慧对付他的父亲司马懿,可他却什么都做不成。

当时的他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手指其子司马炎而死。

意义含糊。

意义深远。

司马炎当然明白父亲的真实意图。他决定化意图为行动,找魏主曹奂谈谈。

这是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谈话的结果是曹奂退位了。

事实上曹奂是不想退的。任何坐上那个位置的人都不想轻易离开。可是世易时移,曹家人又是一代不如一代,眼见得龙椅摇动却又无计可施,只得黯然离开。

不错,这魏国江山是曹操打下来的,可江山的得到就是为了失去。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座江山可以永世长存。江山的不断易手是人间铁律,它的背后,透露的是诸多人性弱点和惆怅迷茫。

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取代汉以来,至曹奂退位,晋取代魏,只有短短四十五年时间。四十五年,换了人间,一个意图统一中国的王朝——晋朝崛起了。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到司马炎,一个家族的努力或者说苦心经营已经初见端倪。也许它的执政合法性还受到质疑,也许扫平江东还要假以时日,但是它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时间点也恰到好处。近百年的乱世江湖已近尾声,强盛的都已强盛过了,强势人物都已黯然谢幕,历史的舞台上一片狼藉,需要一个清扫工来收拾果实,来归置一切。所以现在不需要英雄。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要清扫工就可以了。

司马炎就是那个清扫工,他最后要清扫的垃圾是吴国。

理智与情感

吴主孙休怕怕了。

他不是怕司马炎,是怕历史大势。历史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又怎能抗得过这样的分合之道。

便赶紧撒手西去,留下烂摊子让后人收拾。

孙皓上台了。孙皓是孙权太子孙和的儿子,出身正统,血统高贵。但他的优点也仅于此,其他的也就剩吃喝玩乐了。

在这一点上,孙皓和刘禅很像,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

更何况过把瘾后不一定死。未来事,谁都不好说。

并且孙皓比较牛×的一点,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弱者,这可能跟他出身正统、血统高贵有关系。他甚至令镇东将军陆抗屯兵江口,以图襄阳。真是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道谁怕谁?

而一个叫羊祜的人自此浮出历史的水面,开始笑傲江湖。

羊祜是晋国都督,他奉命率兵镇守襄阳,对抗陆抗。但羊祜的对抗很另类,那就是从不玩狠的,只玩软的。

比如军中有想归降吴国的士兵,他任由他们离开,不加阻拦。同时他还展开裁军行动,从镇守襄阳的晋兵中裁减部分人员用于大生产运动,却不管守备力量是不是足够。

更加体现羊祜另类感的是,这家伙经常不穿军装只穿休闲服在营中东逛西逛,没有一点警惕性。

但这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它体现了羊祜的气质:淡定从容,无为无不为。

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智慧,是着眼于长远的大聪明。毕竟两国对决,哪一方准备工作做得越细,就越有可能赢得胜利。

不知不觉中,生产运动已“垦田八百余顷”,完成了从军无百日粮到“军中有十年之积”的飞跃,从而充分保障了军粮供应。

一边是羊祜的宽仁之治,另一边却是孙皓的粗暴猜疑。孙皓以陆抗在边境里通外国为由,罢了他的兵权,降为司马,同时令左将军孙冀代领其军。而孙皓上台前后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出入时常带铁骑五万,充分享受权力的快感,弄得群臣惊恐万状,却又无可奈何。

吴国,处在人人自危、信仰迷失的时期。而这正是羊祜多年以来等待的结果。他觉得,出击的时机到了。

却没有出击成。时间击倒了吴国,也击倒了他的身体——羊祜病危了。

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等待对手等了十来年,终于有机可乘时,自己却已然不能出拳了。世事的残酷与苍茫由此可见一斑。

羊祜便在他死之前向司马炎推荐了一个人以完成伐吴大业。

右将军杜预。

这本来没什么,对羊祜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羊祜完成此事后的一个细节却令人费解——他在司马炎面前烧毁了自己写的那份推荐书,目的是不令他人知晓他曾写过这份东西。关于这一举动,羊祜做了如是解释:“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为国家举荐官员这是公事,不想把它看成是小恩小惠,所以烧毁那份推荐书,杜预以后也别来谢我……

羊祜说完这话,“扑通”一声,与世长辞。司马炎惊呆了——我靠,这是什么精神啊?这是公而忘私的革命家精神!司马炎马上大哭回宫,敕赠签发嘉奖令,封其为太傅、巨平侯。

这其实是羊祜做人的胜利。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淡定从容,气质高雅,至此,一生的成败也就无所谓了。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其实有两种层次。有些人以成败论英雄,事事时时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最后即便成功了,却活得很累,没什么意思;还有些人不为他人活,只为自己活,以退为进,事事时时有底线,着眼长远,活出了一种气势和精神。对后一种人来说,一味地追求成功其实是一件很功利的事。他们一生的精华部分,都在过程当中,都在回忆里头,比如羊祜。

这样的人活着,虽败犹荣。

接下来的事情则毫无悬念。

杜预出发了,这个喜欢读左丘明《春秋传》的人以他的战争智慧一举拿下东吴,逼得吴主孙皓在两个选择之间必取其一:或者自杀,或者投降。

孙皓选择了后者。这样的选择也是毫无悬念,令人昏昏欲睡,就像当年刘禅做过的那个选择一样,宁为安乐公,不为败国君。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五十二万三千户口,三万二千官吏,二十三万兵,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人口,二百八十万斛米谷,五千余艘舟船以及五千余后官,一夜之间,全都归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