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训练与军团的内部结构

以奴隶为兵并非奥斯曼人首创,而是源于阿拉伯人。在后倭马亚时代,就有一些突厥奴隶在阿拉伯军队里当兵,而到了阿拔斯王朝,奴隶军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建制和名称——古兰姆。阿拉伯帝国崩溃后,继立的各个突厥帝国都继承了这一制度,塞尔柱时期更是发展出一支名气不逊于加尼沙里的强军:马穆鲁克。后来这支强军在埃及夺取了政权,开创了奴隶上位称王的历史。

无论是古兰姆还是马穆鲁克,都是建立在中西亚著名的“彭菲克”制度基础上的,即国君有权从包括奴隶在内的战利品中抽取五分之一归自己所有。五分之一显然不是什么大比例,再加上还要经历筛选程序,所以初期的加尼沙里军团规模很小,只有1000人左右。直到14世纪晚期,德米舍梅制度建立后,这支新军才得以充分发展起来。

何为德米舍梅制度?说来也不复杂,即在被征服地区的基督教家庭中,以40户一丁的比例征兵。征集的对象主要为8到18岁的青少年。道理也很简单,比起思想和体格早已成形的成年人来说,璞玉一般的青少年无疑是上佳的塑造对象。

德米舍梅制度每隔5到7年实行一次,一到大点兵的日子,就会有一名拥有高级头衔的军官带着苏丹的授权书和一批新兵制服,在几名随从的陪同下前往指定的地区主持征兵工作。在这名军官到达的前几天,被征发地教堂的神父就会得到命令,要他通知本地所有符合征发条件的男童家庭,在指定日期将自家孩子与其洗礼证书一起送往集结地。军官在那里将对这些孩子们进行初步的选拔,表现较为优秀者将被交给来自首都的官员,从此这些孩子就是“欧古兰”(即“侍童”之意)了,欧古兰们是直接送往各地的宫廷学校的。在那里,他们将在一名白衣宦官的监督下,完成2到7年的学业,课程内容包括神学、行政、军事、文学等方面,毕业后优等生将直接进入宫廷,担任各种官职,其余人等则进入卡皮库鲁部队(皇家骑兵团)。

◎ 奴隶常备军古兰姆。

精英是少数,欧古兰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剩下的绝大多数基督教孩童只能作为“阿杰米欧古兰”(“外国少年”之意)踏上成为加尼沙里军团成员的道路。军团尚在雏形时,阿杰米欧古兰的命运十分凄惨,他们不但要在特别的训练机构内接受各种军事训练,还要在海军兵工厂做苦工,或在军舰上担任划桨手。一般来说这样的生活要持续4到8年,但只有在军团部队的名额出现空缺时,阿杰米欧古兰的成员才有机会成为正式军人的一员。

德米舍梅制度确立后,“外国少年”的待遇稍好了一些,最先等待着他们的不是苦工一样的生活,而是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各个突厥农场。他们一边和农民们一起干活,一边学习突厥语,接受军事技能和信仰方面的教育。一旦某个地方的训练机构腾空,他们就会被送往那里,一边训练,一边承担政府部门的各种劳役。有时在加尼沙里军团出征的时候,还得接手当地的守备任务。平均每个士兵要在宦官的严厉监督下度过至少6年的训练生涯。每期新兵毕业后都要举行盛大的结业仪式,并领取一份制帽和结业证书。第二天晚课礼拜结束后,新兵们会穿上自己的制服外套,这代表着他们正式成为军团的一分子了。和侍童们一样,阿杰米欧古兰中的优等生将得到拔擢,或进入军团的精锐部队,或前往海军服役。

◎ 受训中的少年新兵。1为德米舍梅新兵,2为宫廷首席白衣宦官,3为不当值的年轻西维勒克新兵(刚被提拔至作战序列的新兵)。

从军团出色的战斗力来看,新兵的训练科目绝对是极其系统、异常严厉的,其内容也相当庞杂:马术、剑术、箭术、枪术等均纳入训练项目中,但核心科目却是对上级军官的无条件服从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这一做法原是为了确保苏丹拥有一支强悍而忠心耿耿的禁卫军,然而也给了军团高级指挥官钻空子的机会。到了帝国后期,对军官的盲目服从和军团内部的抱团精神终于被野心家加以利用,成为一次次兵变和动乱的根源。

为了能让军团士兵随时服从调遣,帝国政府规定,所有的士兵平时都必须住在军营里,终身不准结婚,也不得从事任何一门手艺活。到了16世纪中期,情况起了变化,老兵越来越多,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禁婚令逐渐松弛下来,不但结婚的士兵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儿子也自动获得了进入军团的资格,16世纪末期的时候,军团成员大部分已是老兵的儿子。其后军团更是向自由民敞开了大门,彻底崩坏的德米舍梅制度终于在17世纪中期被完全废止。

军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希玛尔”(“集会者”之意)、“博鲁克”(“分队”之意)以及“塞克班”(“驯犬员”之意)。三部分的所有成员均为阿杰米欧古兰的毕业生。基本作战单位为“欧塔”(“团”),每个团的基本结构都相同。团的规模最初很小,15世纪时期仅有50人,16世纪扩大到100人。加尼沙里军团最终由196个团组成:其中101个集会者团、61或62个分队团、34个驯犬员团。军团规模虽一再扩大,但各个团的数目却固定了下来。

各团的最高军事长官称为“考巴西”,每个考巴西的下属队伍拥有6名军官,一大批军士和一名行政办事员和一名伊玛目(礼拜的主持人),团级军官职位均由本团成员出任。但军团的最高指挥官——“耶尼切里阿加”的人选却是由苏丹亲自指定的。此人权力很大,除了苏丹外,谁也无权对他发号施令。但在处理军团事务的时候,他也必须和军团高级军官组成的军团委员会共同协商决定。

奥斯曼人的服装款式是基于波斯风格设计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士均有各自的着装风格。加尼沙里军团所穿的是专门设计的制服,大多为羊毛质地,样式简朴但实用、耐穿。军服的颜色有红、绿、暗金等多种,款式根据军阶的高低有所变化。军官的军服外套边缘往往附有用狐狸皮、貂皮、松鼠皮等珍贵毛皮制成的绲边,并按军官等级配给各式腰带和肩带。

除了军服外,鞋子和头饰也彰显着穿戴者的地位。一般加尼沙里士兵足蹬红色的皮靴,低级军官穿的是黑色的,高级军官穿的则是黄色鞋子。头饰是全套行头中最富加尼沙里军团特色的。据说早在奥尔罕组建亚亚新军的时候,为了将加尼沙里士兵和头戴红色帽子的其他奥斯曼士兵区分开来,苏丹采纳了顾问阿里帕夏的建议,让新军头戴一顶白色的无边高顶软帽(这种帽子叫“伯克”)。作为在奥斯曼人中颇有声望的贝克西塔斯托钵僧修道会的一员,阿里帕夏为这支新成立部队的成员一一祈福。在祈福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白色长袖覆盖在士兵们的软帽上,袖子的边从士兵的帽子后沿垂下去。后来建立的军团不但继承了这顶白色软帽,同时也将“帕夏的袖子”保留了下来,即在软帽上设计一块白布,这块白布从帽子的后沿上垂下来,形成一个滚筒状的卷边,从外面看上去就与下垂的袖子无异。军团成员认为这代表了贝克西塔斯教团长老的祝福,能带给自己作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