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婚姻的陷阱(第2/4页)

提督非常乐意促成纳瓦拉的亨利和玛格丽特之间的婚事,这样才能使凯瑟琳的儿子和英格兰女王之间的婚事成为可能。他的真正目的是使宗教战争远离法国,让战火在英格兰支持下的尼德兰土地上燃烧,而婚约能使这一目的成为可能,因为伊丽莎白如果嫁给一位王室成员,法国人也将同样报以善意。他明白,自己如果前往宫中,有可能被逮捕,甚至被暗杀,但他确信自己的计划能成功,决定冒一冒险。他对劝阻他的支持者说:“奋勇一拼而死,好过担心受怕过百年。”

他还有另一个前往王宫的理由:虽然凯瑟琳势力很大,科利尼知道自己有太后不具备的优势。这并非他的军事胜利,或骑兵的数量,或胡格诺派万众一心——这些因素是可变量,受外界力量影响。提督知道凯瑟琳有一个弱点,尽管她主政多年,自己却从未发现。她的儿子,查理九世已经成年。

最终,当国王的将是查理,而不是太后。

提督科利尼接受邀请,于1571年9月12日行至布洛瓦,查理九世当时21岁,已经成婚,并且有一位新教徒情妇,日后国王将会和她产下一名私生子。虽然国王身体不好,但却热衷打猎和运动,并且很想在战场上一显身手。查理算不上是学者,但智商正常;他显然有能力执政。问题在于,太后不让他执政。他无权解雇自己的侍从。西班牙大使写道:[8]“他的首席侍从雷兹伯爵(Count de Retz)(太后很早就把他安排给国王)是意大利人,据我说知,国王曾说过:‘如果我有机会从那条狗手中逃出来,我再也不会让意大利人进入我的房间。’”查理也嫉妒其兄长亨利,而凯瑟琳显然更青睐亨利,因而备受煎熬。他轻蔑地说:“母亲太爱他(亨利)了,本该属于我的荣耀,却归他所有。我希望到我掌权的时候能收回兵权,哪怕让我执掌半年兵权也好。”

科利尼出现在宫廷中,提出了他的尼德兰计划。

提督在年轻的国王面前提出的计划无比诱人,在计划中他详细地对接下来5个月做出了规划。查理现在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了,他要主持计划,表现出英勇的品德,并在科利尼的指导下赢得战役,为光荣的祖先们争取荣耀。时人写道,提督“无论国王起床吃饭,他每天都随侍左右,每时每刻他都不离国王左右,和那些宫廷老臣一样出入自由”。科利尼曾经指导过这种早年丧父的青年——比如纳瓦拉的亨利和孔代亲王——他深知查理需要的是什么:这位羽翼未丰的君王,有待一位老练的男性给他各种价值观和勇气,以反抗母亲的意志。这正是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对决,查理甚至开始称提督“我的父亲”(mon père).

不过凯瑟琳当时正忙于说服让娜·达尔布雷,让后者同意让儿子和玛格丽特成亲(如此便可阻止她儿子迎娶伊丽莎白一世),因此对个中深意尚不知晓。最初,凯瑟琳把科利尼当成盟友。她相信,通过贿赂便可取得科利尼的支持,尤其是科利尼此行价值不菲,更让她深信这一点,提督移步前往宫廷的价码是100,000里弗。他收回了此前没收的土地,并恢复了过去在枢密院的地位。因此,凯瑟琳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要求科利尼,利用他和让娜的友谊,达成自己的目的。太后对提督说:“我们都太老了,骗不了人了,她(让娜·达尔布雷)会认为国王与她儿子结盟,只是为了干掉她吗?”

凯瑟琳不断向纳瓦拉王后写信施压,并向她在宫中的儿子施压,向他保证自己是出于善意。让娜对她的方法感到惊讶,她回信中带着尖锐的讽刺:“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见到我和我的孩子不可?我只觉得你想害我们。请原谅我,我在读这些信件时只想发笑,因为我从未为此感到过忧虑。我一直不知道,原来你是靠着小孩子维生的——他们都这么说。”

准新娘玛格丽特当时18岁,但交涉的结果却使她感到灰心。外界认为,和表亲的结合对法国是一次和解,能使久经内战恐怖的新旧教双方重聚一堂。查理向教皇夸耀:新旧教联盟“是我经过慎重考虑得出的解决方案,不仅能给法国带来和平和繁荣……也会造福整个基督教世界。王子(亨利)年纪尚小,家里一直信奉天主教,要将他领到教皇陛下期许的道路上并非难事,其先父(优柔寡断的安托瓦内)正是如此。”科利尼向胡格诺派表示,纳瓦拉的亨利和国王妹妹之间的婚事象征着查理对尼德兰新教徒的军事行动的赞同。英国大使沃尔辛厄姆立刻向女王报告:“弗兰德斯的事业成败,就看纳瓦拉的婚事了。”

玛格丽特再次成为家族计划中的棋子,她看得更清。这场婚姻并不能给法国带来幸福和繁荣,只会给自己带来悲惨的命运;亨利绝不会皈依天主教;反而是玛格丽特,婚后或许只能私下信奉天主教,甚至和亨利一样信仰胡格诺派。她不愿如此。她重视宗教信仰。玛格丽特回忆道:“他们准备让纳瓦拉王子……和我成婚,王后让我去见她……她很想知道我对此事的感受。”对于玛格丽特这样的虔诚天主教徒而言,这相当于询问她永堕火狱感受如何。但就在不久前,玛戈领教了太后生气的后果,所以这次她不想重蹈覆辙。公主明白,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她谨慎地回复太后:“我对她说,唯母后马首是瞻,只求母后不要忘了我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

玛戈的兄长亨利正是用了这个理由,拒绝了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婚约,这使凯瑟琳非常尴尬,而且使法国王室失去了继承英格兰王位的可能性。中将倨傲地对太后表示:“如果不能望弥撒,他将受到天谴,而自己不愿私下地在小礼拜堂望弥撒:因为他在四旬节中……非常虔诚,信仰坚定。”凯瑟琳让步了,但没有留意玛格丽特。玛戈可不是亨利。

凯瑟琳当然知道,科利尼希望查理干预尼德兰的叛乱。当年秋末,宫中上下人人都知道了这一点,就连西班牙大使也知道此事。他在1571年11月16日的一封信中提醒国王:“现在人人皆知,提督不会沉睡不管,最终,他的一切计划都会对天主教国王(菲利普二世)不利。”但太后低估了科利尼对国王的影响;她还以为自己能像之前那样控制查理。她对科利尼的计划进展一无所知,直到西班牙使节提醒她,查理向她隐瞒了一切关于尼德兰远征的消息,原因是“提督礼貌地告诫国王,这类问题不必和妇女与教士讨论”。太后知道以后,她和提督与安茹公爵的关系迅速恶化。威尼斯大使也有同感。他敏锐地写道:“这场战争将维持他(科利尼)的权威、势力和霸权,因为除他以外没有人更适于领兵作战,这场战争将会巩固全体胡格诺派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他没有发动战争,他就必须离开宫廷,因为他不敢直面对手,尤其是不敢直面痛恨自己的太后和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