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赵宋会失德的(第2/2页)

陈德兴双手抱胸,思索片刻,“现在昌国县城内驻扎了几千三衙军,他们是护着贾似道而来的,等他们走了,我便发兵去取了昌国。”

“为父还有学生数百,武学一所。”

陈淮清这两年虽然领着右丞相的名义,但是在贾似道这个平章压制下没有一点伸展的空间。唯一的成就便是调教出了几百个武学生——多是南宋藩镇的庶流子弟,不过贾似道也不肯用他们。

“武学可迁昌国,改称舟山天道书院吧。”陈德兴停顿了一下,“至于武学生,可以入北伐军军官学校或天道书院,也可以直接安排官职。”

“天道书院?”陈淮清皱皱眉,“是太学吗?庆之你是要学蔡京罢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吗?”

三舍法是王安石提出的,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太学生按照外舍、内舍、上舍升级最后择优做官(通过考试)。后来蔡京当政的时候一度把科举废掉,只用三舍法取士——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太学教育培养官僚。不过这套办法却遭到了太多的反对,在徽宗宣和二年就废止了。

“差不多吧。”陈德兴道,“科举本就是牢笼志士,所取之士多无用处。吾大明自有士爵议会共治地方,无须以科举笼络士大夫之心。”

陈德兴治理地方的路子,乃是贵族议会监督官僚。类似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过,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他提出了一个以学校议政的办法来监督政府。实际上就是把秀才、举人变成议员。和陈德兴从士爵贵族中挑选议员都属于精英民主的范畴,区别只是谁来把持地方。

陈淮清沉声道:“若如此,便是要以士爵替换士大夫了!庆之,你可知能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吗?”

陈德兴道:“吾打天下靠士爵,治天下也要靠士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