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一章 掌嘴二十的婢女(第2/2页)

当下焦竑将各体一一道来,在场习《春秋》的诸生都觉茅塞顿开,有学贯五经的明师指点,一个时辰抵得自己苦学数月啊。

这日傍晚,张原和宗翼善去雷峰塔下包氏南园拜见焦竑,他二人算是焦竑登堂入室的弟子,可以随时去请教读书、作文时遇到的疑难,不过今日张原却是去求焦老师为钟太监筹建养济院写碑记的,一路上张原都在思索措词,又与宗翼善商议,知道要说服焦老师写这篇应酬文绝非易事啊——

张原与宗翼善走过石林假山、溪涧桥梁,见焦竑正由其子焦润生陪着在一座单拱石桥上看流水,不远处的雷峰塔在夕阳下折射着光辉,见到张原二人来,焦竑微笑道:“你二人疑难最多啊,讲堂上没有问完吗?”

张原道:“老师,学生早两年读书少,疑惑也少,今读书愈多,疑惑也愈多,何故?”

焦竑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你不能全在书本里寻求解惑,还得以行来验证。”

既有这个契机,张原便直接切入主题,说道:“织造署钟太监因为此前帮助石柱宣抚使马千乘洗脱冤情一事上与学生有些交情,马将军感钟太监恩惠,又得钟太监讽谕,便为其在宝石山立生祠,学生觉得这是劳民伤财之举,却又不好规劝——”

焦竑摇头哂道:“刑余之人,不可理喻,那钟太监前日还托包副使来求老夫为其生祠作记,他以为天下人都与他一般无耻吗,早被我一口回绝了!”看着张原、宗翼善道:“你二人住在织造署,可莫要近墨者黑啊。”

张原道:“学生以为读书明理,亦在于感化他人,虽有近墨者黑,但真正的君子,岂不能以自身高洁教化感人耶?”

焦竑微笑,觉得张原憨直得可爱,少年不知世事艰难啊,道理是没错,可孔夫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诸侯,以二圣之贤犹不能得售其志,你一个十六岁少年要感化一个利欲熏心的太监,你待如何感化法?

张原道:“凡事在于引导,钟太监好名,学生就以好义乐善之名来引导他,那钟太监听了学生之言,愿意把准备扩建生祠的银钱八千两用来筹建一座养济院,以救济今年受灾的贫民。”

焦竑欣喜道:“有这等事,那好极,这是大善举。”

张原道:“钟太监仰慕老师的名声,还是想求老师作一篇碑记。”

焦竑摇头道:“生祠的碑记作不得,老夫要被人耻笑。”

张原道:“老师未受钟太监半分好处,心怀坦荡,何畏他人言,况且钟太监并非求老师为其生祠作记,是为养济院作记,太监好虚名,做了善事就想让人知晓,老师何不勉为其难,促成这一善举?”

焦竑沉吟道:“老夫一向洁身自好,本不欲与内官有任何瓜葛,但钟太监这次是行善,就破例一回吧,只是老夫近来精神不济,这等应酬文字写着也无趣,张原你给老夫代笔吧,写好了先给老夫一阅。”

要借重的就是焦竑状元、文宗的名声啊,应酬文字由学生代笔也是很平常的事——

张原回到织造署住处,连夜写了一篇七百多字的《宝石山钟氏养济院记》,次日呈给焦竑看,焦竑略作改动,用大幅陈款宣纸写了,并盖上钤印,焦竑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楷书写来隽永老媚,有晋人笔意,焦竑说道:“这碑记要在养济院开建后才能刻立,你得督促那钟太监尽早开工。”

张原持焦竑手书的《宝石山钟氏养济院记》去见钟太监,钟太监喜不自胜,当即捐出八千两白银,在宝石山下选址建养济院,又去杭州城劝募,那些官僚和丝绸富商现在还是要奉承钟太监的,短短半月,募银一万八千两,由织造署和杭州府共同筹建养济院,派专人管理养济园,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

松江府华亭县龙门寺以西有一座宏丽豪宅,门宇宏敞,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美轮美奂,这就是大名士董其昌董翰林的府第,董氏宅第远不止这一处,在城西的长生桥畔、西北隅的马耆寺前、还有城郊的白龙潭,董氏宅第、园林十余处,楼台亭榭,丽比宫殿——

九月十五日午后,年近六十、宽袍缓带、容貌儒雅清癯的董其昌正在“画禅室”作画,画禅室是一座两层木楼,构筑精美,是董其昌作画之所,两个美婢拂纸研墨侍候,董其昌执笔点染,画的是一幅横云秋霁图,仿倪云林笔意,寒林山石,意韵清绝,正画得入神,却被急促上楼的脚步声打扰,董其昌很是恼怒,他作画是不许人来打扰的,这会坏了他酝酿许久的优雅心境,作画不是提起笔就能作的,要有作画的心境才行——

不等那急匆匆上楼来的婢女开口,董其昌就喝道:“先掌嘴二十再说话。”

那婢女脸色惨白,只好左一下右一下打了自己二十个嘴巴,打得脸蛋红扑扑的,这才委委屈屈禀道:“老爷,二公子回来了,说是在杭州让人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