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谍中谍(上)(第3/3页)

元昊说道:“张尚书,你办法好都是好,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少年究竟想要做什么?”

张元说道:“这也是臣昨晚和吴大人商议了半夜,才想出了唯一的办法。”

元昊转头看着吴昊。

吴昊说道:“我昨晚和张大人都认为这是那个少年在用计。第一他在墩儿山一战,可以证明他在军事上不是庸才,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怕夜长梦多,慢悠悠地进攻金明寨,一定有诡计。第二他没有在此陛下刚刚登基时,国家未稳时进攻我朝,反而攻打金明寨,再次证明他很聪明。因为在宋境内决战,他们粮草地形都占着优势,如果攻入我朝境内,那么天时地利人和,就会反过来。而且因为宋军大多是步军,行动缓慢。这是他围攻金明寨,逼迫我军进入宋境内交战的主要原因。但一力降十会,终究宋军不如我军有战斗力。只要识破他们的阴谋,将他们调入原野与我军交战,那么我军有胜面还是很大的。但正如张大人所说,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少年将重心放在什么地方?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派间谍进入宋境相探,另外派人送信到金明寨,叫苏奴儿死守城池,不管他们再怎么挑畔,也不要出城。否则大事则去。”

张陟说道:“吴大人说得极有道理。那么现在我们就派大批间谍进入宋朝延泾两地。想来这上万大军的调动,侦察不会很难的。”

张元这时摇头苦笑道:“你这样说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

“首先我们能想到,那个少年也能够想到。就是我们间谍所能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他们真实的兵力调动。相反,我听说这次宋朝搞了一个什么训练,每天都要跑步,还有蹲什么马步,稀奇古怪的方法。如果那个少年为了迷惑我们,将军队不断地拉练,我们的间谍并不能看出他们真正的去向。而且金明寨也不可能有多少时间等我们了。其次我们派出大批间谍,还可能被这少年将计就计利用。”

听到这里,杨廓大笑:“我知道张大人意思了。张大人说的是我们只能派出几个精干的间谍,才能不惊动宋人。而且还要有能力得到准确的情报。”

“我正是这个意思,可现在到哪里找这样的间谍?”

自从石坚进入延州后,对所有进入宋境的西夏人进行了严密的盘查,许多间谍被暴露出来,让宋人处死。但是相反,许多宋朝间谍却冒充商人进入西夏境内。为了得到紧缺的物资,西夏朝廷还不敢轻易地动弹他们,以免这些商人伤了心。这让西夏官员感觉一切都颠倒过来。因此张元才有这样的疑难。

杨廓和元昊相视一眼,都大笑起来。元昊说道:“好,我现在就派一个间谍给你。但是你可得利用好了,这可是他唯一一次为我们刺探情报的机会。”

张元不解,间谍用来就是刺探情报的,为什么只能刺探一次?

元昊对手下一个护卫说了一句。那个护卫随后走出。元昊这才说道:“这件事目前只有三个人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那个少年组织了一个叫飞蛾的间谍组织?”

“飞蛾?”众人都茫然不解。

“意思就是飞蛾扑火。这些间谍一生也许和朕刚才所说的一样,只有一次任务,但这个任务成功了,他们也就可以终身享受荣华富贵。为什么夹山我党项人与契丹人火拼,如果不是这只小蛾子投靠我们,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那就是宋军搞的鬼。”

听到元昊说完,连张元和吴昊都觉得不可思议。夹山形势之复杂,辽国朝廷都为之头疼,宋人怎能有本事搞鬼。

元昊又说:“你们不用怀疑,因为宋朝派了几只小蛾子,将夹山所有部落形势摸得比辽国皇帝还要清楚。然后宋人才冒充我族人屠杀契丹人,再冒充契丹人屠杀我族人。最后才成了夹山那种局面。不过这样也好,没有这种局面,朕怎能多出几万战士。恐怕那个少年知道此事一定要后悔吧。”

说到此处,元昊得意地大笑。当初他宁肯冒着辽与西夏关系破裂也将夹山的党项人带回国,固然是气辽国的不出兵,和对他的轻视。也是看中了这些几万勇敢的子民。

他笑完后,又看着面露沉思的张元说道:“张尚书,你一定不解,既然这些蛾子价值这么高,为什么会投奔朕。说来也是一件巧事。”

说到些处,宫殿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元昊向宫殿后拍了一下巴掌:“还是你亲自向大家说吧。”

这时走出一个书生,他面色很沉静,如果石坚在此处,他一定认识此人。他正是梅道嘉!

注:好川口大战,正是张元出的计谋。西夏军大胜后,张元看见好水川内遍布的宋军尸体,大喜。他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并在诗后题言:“(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七万多同胞的尸体,成就了张元的不世功名,可见汉奸是代不乏出,屡出“奇人”。但是他没有在宋朝做过官,因此也不能算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