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壮士之杀(上)(第2/2页)

这些路的大地主们和大商人们对这些要求不高,吃苦耐劳的蕃子还是很欢迎的。

但这些蕃子部族主义强,有时候他们对部族的忠心都超过了对西夏的忠心。如果想要强行打乱,会惹出许多麻烦。后来石坚与范仲淹等人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在边境设置了几个接受点。先将这些逃来的西夏人安置在这里集中,并且提供食物给他们。然后再进行仔细地安置。这些人在一起,种族不一样,有党项人,也有回鹘人,汉人,吐蕃人,还有他们的意见也不一样,有的支持宋朝,有的是背手旁观,谁能给我们一口饭吃,就支持谁,还有的支持元昊。

这些人集中在一起,无疑有许多矛盾发生。每天都有争执,有的时候各个部族就在这些安置营里火拼。然后石坚派人调解,并找到理由将他们打散。你们不散也行,我们宋朝也没有欠你们,现在提供你们吃的喝的,可你们倒好,仗着人多就打架闹事,这样下去,就是将你们安置到宋朝的内陆,让你们以后有事情做,有房子住,有衣服穿,甚至只要你们勤劳,可以每天吃上一顿肉,但那一个州府敢收留你们。如果你们不同意也行,我们宋朝也不强迫你们,还向你们提供几天的干粮,让你们回去。

那个愿回去?部族是重要,生命更重要。只是这样一来,几个安置点经常出现火拼,还经常死人。

这让山遇惟永看得心中戚戚,他这次立了大功,宋朝没有动弹他的部族,还是划出一个地方让他们居住在一起。

其实山遇惟永也知道石坚这种做法看似残忍,但也必须这么做,不将这些部族打散,是没有那一个州府敢收留。他也看到了这些西夏人过来时真的很凄惨,有的连宋朝的乞丐也不如,一个大部族只剩下几天的粮食。

而且他也感谢石坚,这次为了安置这些难民,可花了不少钱,虽然石坚出了一个主意,就是附近的几个路,那个州府赞助得多,就将这些蕃子安置到那个州府。现在宋朝到处都缺少劳力,那些地主和商人对这些蕃子口涎欲滴。明显只要安排到自己附近,马上自己就有了廉价的雇工。于是再次出资捐助,希望多分配到这些蕃子到他们哪里。连两淮路与江浙路都参预进来。结果朝廷硬是没有花一分钱,就将这件事办好。

有了多余的钱,石坚也没有将它们留给自己,也是花在这些蕃子身上。只要同意了解散,他不但派人带他们安排,还为他们购置了新衣服,同时还送他们一些临时过渡的费用。这样一来,这些蕃子一点怨言也没有了,开开心心地上路。

这种情形让山遇惟永一个劲地笑骂石坚,这是哄死人不偿命。

山遇惟永真的没有生气,因为他得知逃到辽国的那些难民就没有这么好的下场,有许多变成了上京道与西京道的奴隶,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相比于他们,这些蕃子最后的归程算是很好的。

这一次原州就出现了一次大的纠纷,甚至不能用纠纷来形容,逃到原州的难民点的鞑靼人克洛族与党项人知佬族发生了争执,这两个部族都是生活在腾格里沙漠的民族,虽然不大也不是一个小族,都有数百人。他们本来因为条件的艰苦,性格就比一般的部族人暴烈,最后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争执越来越大,导致了械斗,并且使六十多人死去。

这场械斗还使得原州难民点里的一千多人分成了两派,一是党项人一派,一是西夏其他各族如回鹘人鞑靼人等一派,连山遇惟永过来都没有调解好。

因此石坚一是过去调解,二是过去顺便躲一下风头。

现在从延州已经修建了一条马路到了泾州。虽然这条马路因为地形的原因,修得比较粗糙,可有了这条路,将延、庆、泾三个州城联系起来,也加强了陕西的防守能力。

石坚带着护卫,骑着马只是在第三天就跨过了葫芦川,到了桥山(甘陕交界处富县子午岭)。

这是这条马路上风景最秀美的一段。桥山一路重峦迭障,跌跌宕宕,似苍龙腾跃起伏,如巨舰在碧波中行进。整个桥山长着数不清的树木,而且这里空气清新,气候温和,更有无数的飞禽走兽穿越其中。曾有诗赞道:“沿途尽日随水流,两岸青山遍是花。莫道东山无胜境,风光不减武陵峡。”在山北还有绮丽富庶,被称为陇上江南的太白镇。同时岭东葫芦河、苗村河,岭西县川河、固城河等,常年清澈见底,浇灌着川区万亩良田。

但就是在这个桥山里,隐藏着几十个人。他们已经提前一天埋伏到这里。因为这里有着几百万亩面积的森林,也没有发现。他们看着林外的那条马路,这里是这条马路。经过桥山森林最茂盛的一段,两边的树木遮天蔽日。从里面向外能够看到马路上的行人,可从马路上向里看,根本什么也看不清。

渐渐地他们能看到远处几十个行人的身影,他们都骑在马上,一个青年在中间如同众星拱月一般。似乎他们也被桥山的风景所吸引,速度很慢,还不时向马路两边观赏着。

这时候隐藏在林间领首的一个年轻人打了一个手势,这些人立即从怀里拿出武器,向旁边的树木丛中分散,只留下三个人,一个人是那个领首的,还有两个人从怀里掏出一火舌。

他们是昨夜潜伏到这里的,并且借助夜深人静的时候,从马路旁边挖下去,挖出了一个洞,将炸药埋了马路下边,然后用竹管将引信接到树林中来,重新将泥土掩没好。

现在只要等到石坚和他的护卫到了这里,他们就将炸药引爆,然后对幸存下来的人进行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