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大手术(第3/3页)

这些官员知道石坚没有那么容易就将事情结束。这下面才真正进入正题。

石坚这才说出他的目的。对其中罪行严重的官员处理。也没有法子处理,贬官致仕,反正都不是死罪。罪行轻的或者过失轻的,观看后来改与不改,进行警告处理。不过对于那些官员的下人或者参预的亲属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刑不上士大夫,可不代表着刑不上庶民。一律从严处理。那些违法严重的商家财产没收。正好各大商家没有走,流动资金上缴,固定资产拍卖。直到此时,那些官员肠子才悔青了。早知道这样,他们交出一半财产来,还能从轻罚落。

他们还不知道,为了取得这些资料,机速房与皇城司花费巨大,有的资料是请客吃饭,还有用重金收买才得来的,还有各地跑来跑去的用费。如果不从他们头上捞回来,石坚自己儿都不会服气。

最重要是今天或者明天,这些官员还不知道外面早闹翻了天。为了配合大理寺与开封府,在石坚指使下,朝廷出动了机速房,刑审院,皇城司,还有禁兵。各大城门都让禁兵把守,盘查所有人的身份证与路引,对各个涉案的官员,禁兵也呆在他们家门口,你们就安心呆在家中吧,缺什么我们帮你们买,你们也不要出外活动了。

一个个商人,一个个家仆,被带到大理寺与开封府衙,分成几十路在审讯。至于老程琳,早在心里面将石坚的十八代祖宗都骂翻过来了。这样子,别要说一年,半年下来,他也要累得去见如来佛祖。

石坚这是在读这些人的罪状,好让他通过法案,还有一个关健原因,就是拖延时间。等到他们回到家中,必须得到他们的罪证,让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必须要给开封府与大理寺的时间。

然后才是最大的主题,石坚也不指望抄家发财。那就是简政。既然兵养了那么多,不起作用,不如少养兵,养精兵。官养了那么多不起作用,不如少养官,养好官。这一次各地让侵略者与叛党杀死的官员,还有石坚那份黑名单上要处理的官员,可以说将要少了五分之一的官员。但石坚说了,以后就这么多官员了,不在使用新官员。

宋朝为了防止官员专权,往往都是官不在本位。也就是说,他的官职内处理的事务是别的官员代劳,他自己还不知道处理什么事。象一些新进官员面对一大堆勾、判、权、司、兼、职,使等等都弄晕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这也是一种矫枉过正,办事拖拉,资源浪费。

石坚不敢对这种制度动手。但他精简了官员后,让朝廷来个小瘦身,官员少了,为了让事情处理下去,不得不对一些官员放手。将这种制度的缺陷矫正一点。咱不说什么对与错,就事论事。不露山不露水的将某些弊病改革了。

以后朝廷任用官员,除非是新占领的地方外,对于其他地方官员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老官致仕或者死亡,别想有新官员上任。强行控制数量。

这一来,让官员都将权利落到实处,办事也不能再推卸责任,而且每年减少的经费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最主要说到这些官员的一个痒处,他们手上的权利也更大一点。当然,石坚点名批评的那些官员不在其内。

于是除了少数人有所质疑,当然问话的语气很客气,现在不看到赵祯坐在龙椅上就象一个菩萨一样,气得小脸儿发白。石坚也一一解答。就是有许多官员心怀不诡,他们有的掉进水里,想往上爬,有的没有暴露出来,那也是想捞取更多的好处,各怀鬼胎。

最后再次通过。

石坚这才象虚脱似的,坐下来喘了口气。可以说在海船上听到朝廷相位空悬,明显是让他担任宰相,他就在思考这件事。如何做得完美无缺,而不象王安石变法那样,搞得朝廷乌烟瘴气。都考虑几个月,然后一步步地借势,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效果。

侥是他智计百出,还有梅道嘉、苏仕国、萧小一在一旁出谋划策,同时还有赵蓉拿主意,此时他也出了一身汗水。

终于第一项改革尘埃落定。

后面还会很吵,但都是为利益而吵,不会妨碍这项改革的主体,变向的裁减官员,克扣薪水。其实这一次加上他即将对禁兵下手,可以说对宋朝几大时弊都在同时动手。只是没有理论,全是实际行动罢了。而且他改革的幅度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正好借着这次事情,将度控制在大家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这时候天光已经暗下来。

事情落到实处了,赵祯气归气,还得请大臣们吃饭。可某些大臣那有心思吃饭,他们的家人或者下人,此时都在大理寺受审呢。但你们不吃饭,朕怎么将这时间拖下去,给那些大理寺与开封府的人时间。

得吃饭,吃完饭后,得要反省。今天你们就这件事,每人作一首诗词。

作什么诗词?一直作到三更天,许多官员才灰溜溜地跑回家,这才知道外面已经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