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觊觎(第3/4页)

听到这欢呼声,老太太不是滋味。

元俨立即附在她耳边说,不然不行,怕老太太又要犯疑惑。

元俨说道:“太后,可记得少年天子乎?”

这是指宋真宗的。当年在寇准与吕端一手劝戒下,宋太宗立真宗为太子,有一次宋太宗与真宗一道拜谒祖庙回来,路上百姓一起抢道争看皇太子,看到真宗的样子,许多人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回到宫里郁郁寡欢,就与寇准说了:“现在百姓的心一起向着皇太子,视朕若何?”寇准答道:“这说明圣上所选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

宋太宗这才转怒为喜,与寇准饮酒大乐。

这里寇准的意思是以社稷为重。如果皇帝一代比一代强,这是好事。就怕老百认为皇太子是昏庸的人,以后老皇帝死了,国家也就要败坏了。而不是以个人为重心。

这件事情刘娥当然铭心刻骨,如果真宗不为皇上,现在也轮不到她有今天的权势。在凤辇中应了一声,表示对百姓的欢呼不放在心上。不过老太太也犯了疑惑,哀家为了百姓节衣省食,难道这些百姓就这么望哀家还政,或者是哀家错了。

如果元俨知道她产生这种想法,心中一定大喜,可她在辇中,没有一个人看到她的表情。圣旨还在宣读,第二条就是起用王曾四人,分别担任宰相副相,还有枢密副使,吕夷简贬为参政知事。虽然后面一条让百姓反对,可前面四人的启用,还是让百姓高兴。可更多的人喊道:“石大人!石大人!我们还要石大人!”

元俨被百姓如雷一般的喊声吓了一跳,再次附处身去,对刘娥说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有些艰苦,因此希望石不移回来将他们的生活变好。”

老太太在辇中再次说道:“没有关系,既然皇叔说石不移是忠臣,启用他也是早迟的事。但后果皇叔可要为赵氏江山负责。”

虽然对石坚的映像有所改观,可元俨就凭几句话想使她产生好感,还是不可能的。但确实现在也在心里埋怨吕夷简办事不力。

元俨才大声说道:“石大人会回到朝廷的,但现在石大人正在收复幽云十六州,一时无法脱身。各位父老乡亲,还请多多谅解一下,明白一下轻重。不过各位放心,要不了多久,石大人就会回到京城的。”

“万岁!”百姓再次欢呼,许多人都跪下来。

其实到了这地步,连吕夷简脸色也灰暗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圣旨开始宣读第三项,减税。一率税务从减八成。这也是元俨的建议,现在吕夷简为了朝廷的收入,下等县变成了中等县,中等县变成了上等县,上等县变成了优等县。税务加重,也是百姓不满的另一个原因。

这是关系到百姓的实利,这一声万岁喊得再次嘹亮无比。

然后就是朝廷为了表示实行的行动,立即调出大量武器,送到河北路,如果石坚同意,都可以派出大量军队,听从石坚指挥。同时下旨,让石坚担任河东河北三路安抚经略征讨使,有权处理河北三路所有事务。并且赐予先斩后奏之权,有权斩杀三品以下大员。后一条石坚未必当成一回事。但也为石斩杀深州知州正名。

这是向石坚妥协,也表示了朝廷的决心。

众人再次山呼万岁。

最后一条是处执。今天的事情闹大了,必须要处理。首先是擎英等人,必须要缉拿归案,但可免去死罪。也是朝廷优待了,这个头可不能开,否则以后刺客三不如意,就刺杀当朝宰相,那还了得。百姓聚集也不追究,但对夹在中间闹事的百姓一律捉拿归案。同时为了安抚民心,朝廷将下旨,对城中所有贫困百姓极行补助。

念完了圣旨,元俨这才喝道:“朝廷既然如此了,各位还不满足,难道真想造反不成,还不散去。”

现在没有话说了,税也降了,马上还另有补助。同时皇上终于亲政了,虽然吕夷简这个王八蛋还在朝中,可王曾再次担任宰相,还有范大人、蔡大人与晏大人也回来了,石坚也总掌北方军政大权。再不满足,自己也过意不去了。

因此在百姓山呼万岁中,一个个散去,风暴的风眼风都停息了。其他各处的暴乱也很快地平息。可是吕夷简气急败坏的回到家中,一看再次暴跳如雷,原来他家中早让百姓砸得比他那顶轿子还要惨,几乎人人带伤。一个小妾因为漂亮,让老百姓不乐意了,你这个老家伙,还养这么漂亮的小老婆,不祸害国家是鬼!于是也在暴乱中,让百姓揍死。其他的家丁因为为了保护财产与他的家人,在与百姓冲突中死了四人,其余都受了伤。他的大夫人,也就是马亮的女儿吓得躲藏在地窖里,才幸免于难。

事情过后,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写信给他,说他虽然是好心,但办了坏事。何必跟随太后后面,与石坚冲突?老太太需要一个贴心的手下,你不做就行了,看人家夏竦比你还要坏,这次多精明,躲在南方就不回来。但这话因为是父亲,没有好说。现在急流勇退吧。

吕夷简到了这时候,也心灰意冷了。可现在急流勇退,也退不起来了。石坚死了那么多手下,会放过他。

但城中除了吕夷简与姜遵一些大臣家中是一片狼籍,其他人家都是载歌载舞。乐的,这一次他们认为是自己逼迫朝廷更改政令的,有功劳。只有少数人家中因为有家人手伸得太长了,抢了东西,或者打死了人,被开封府衙役找上门来,抓了起来。

老程当天就辞职,我不干了,这次我犯了错误,导致局面恶化如此。可皇上再三将他劝阻,恕你无罪。这时候你不做,谁来做这开封府尹。实际上小赵祯看得清清楚楚,与老程无关,这次是太后不知悔改,加上皇宫失火,都让百姓认为是警告朝廷,最后矛盾激化起来,连擎英的刺杀,也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也许是这一次出来,看到民意如此,让老太太心中有所触动,也许是老太太自然命不保夕,第二天就开始还政。让赵祯亲政,总掌国家大政。其实还是一个幌子,只不过在朝堂上看不到老太太了影子,不但在朝堂上,连大臣也见不到老太太了。可赵祯遇到大事,还得请示老太太,同时老太太对外面的情况也没有放过,派出贴身太监不断地禀报。

不过这又是一件另人高兴的事儿。而且赵祯第二天上殿后,立即派出专人,开始援助京城弱势群体。老百姓当晚立即放了许多烟花。但这一天朝堂上发生了一件事,让赵祯感到一愣。

群臣欢呼。吕夷简还站在首班,现在王曾他们都不在京城之内,还是吕夷简为首。他等到群臣拜见完毕后,开始进奏。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赵祯差点笑起来,为什么,因为就是吕夷简现在朝堂,将朝纲弄得乌七八糟,怎么有资格正朝纲?还有塞邪径,现在朝堂成了吕夷简的一言堂,顺昌逆亡,不管好的坏的,只要反对他的就扼杀,这算不算邪径?辨佞壬,现在朝堂之上,一班忠臣到了哪去了?不过禁货赂,这一点吕夷简都能站住脚,除了权利心重,排挤异己外,其他品性还可以。绝女谒,这是好事儿,不知道母后听了会有什么感想?疏近习,这也是好事儿。不管忠臣奸臣,说得对自己也得听。罢力役,如果一条鞭法成功,这一点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以后慢慢来吧。最后一条节冗费,石坚也在动手,上一次借助商人之事,裁减了许多禁军厢军,还有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