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饱狼与饿狼(第3/3页)

信佛都把人信傻了,有什么战斗力?

“但是,皇上,现在他们还不甘心。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叫哄着不吃打着吃。到时候臣会给皇上一个满意的交待。”

岂止是赵祯,石坚也不想与大理开打,可现在这种想法不能让大理得知,否则最后真要以战争手段来结束。

对于吐蕃,赵祯没有问,在他心目中,吐蕃除非自己投降宋朝外,根本没有办法征服,普通的士兵到了哪里连运动都困难,如何作战?石坚也没有说,他有他的打算,他的计划中大理是必须归顺的,然后是契丹以及草原上的其他部落。现在世界上不算热武器,最强大的军队就是北方这群游牧民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契丹末期,让女真人打得丢盔卸甲,还是能轻易地击溃十倍的宋军。同期塞尔柱开始疯狂地扩张,在西亚、北非与东欧所向无敌。可就是这群逃跑到喀拉汗的契丹军队,消灭了喀拉汗,还向西击溃了塞尔柱,几次战役下来,塞尔柱丢失了大量土地,吭都不敢吭一声。契丹人这才建立了西辽。

只有这样,宋朝才能有一支由游牧民族组成的强悍战士,就象现在他手里也有一些党项人、鞑靼人、吐蕃人还有回鹘人组成的战士。确实如果抛去了热武器,战斗力还是比宋军强得多。

然后从蒲甘南下,完成对吐蕃的包围,这只是一种震摄,最后还是采取文化与经济的措施,将吐蕃与宋朝绑在一起。不然带着大军进入青藏高原,作战成本太大,意外情况太多。

当然,如果科技飞跃,枪支全部量产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现在连石坚也不知道得要多长时间,才会成功。等不起了。

赵祯这才说出这次将石坚喊来的真正用意。他说道:“石爱卿,朕让钦差请吕坦夫回京,他拒绝了。”

说着将一本折子递到石坚手上。

这次石坚回京,痛定思痛,决定大刀阔斧,一砍到底。只要那个敢在这一年里上跳下窜的,为非作歹的,一律处置,连贬在襄州作知州的姜遵,都派了钦差将他的乌纱帽拿下。在那种情况下,石坚不能立即将吕夷简召回京城。否则会引起众怒。直到几天前,才与皇上商议,现在可以召回吕夷简了。

当然石坚用心不良,只是没有一个大臣看出来。

石坚打开一看,上面大意写到,臣蒙先太后与皇上看重,自己也兢兢业业,可才力有限,犯下许多错误,臣常后悔自责,现在回想起来,一直惭愧不安。就是担任了知州,也觉得能力不足,更不要说回京再次担任要职。不是臣不奉诏,不敢再承受圣恩。如果皇上现在强迫臣做超出臣能力的事,臣只好告老还乡。

石坚一看就知道了,这那是老吕在谦虚,这个人名利心这么重,现在拒绝回京。哦,明白了,现在回京,因为京城的党羽都让自己砍了,独木难撑,呆在陈州多好了,坐等时机。

什么叫悔改,象廉颇那样,负荆请罪,才是心悦诚服的表现。老吕越起了这样的心机,石坚越不敢留。赵祯什么都好,耳朵根子软,心软。这个家伙在赵祯亲政时故意留下一点功德,就是为了让他有条后路的!石坚更不敢留。

君软是好事,那么大臣就要硬。别要象范仲淹那样,士大夫的楷模,可让老吕老夏再三四地搞下去,比自己的命运还要凄惨。

石坚向赵祯讨了一支笔,写道:“余是石不移,告君,余非有鲍叔、王子明相之德人之量,君非有管仲、寇莱公之才,前事之师,非能忘,请君学周处,以改前过!”

就是周处那样的人,也能痛改前非,致仕后,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你不能连一个周处不能相比吧,躲在陈州做什么!难道委屈你了。

其实石坚更对吕夷简发寒,打蛇不死,必有后患啊。这家伙心机太深了。这使他想起另一个人,夏竦,也得要小心。

但想要对付吕夷简,必须将他召回京城,否则石坚带着一大班人到陈州找他麻烦?或者将他乌纱帽拿下?拿下也没有用,说不定那天这个人再起东山。因此,想要一劳永逸,必除之!

赵祯还在笑,说:“这一下,这个吕坦夫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吧。”

石坚听了心中一叹,小皇上性格还是欠缺了一些果断啊。历史上小皇上想改革,可听了吕夷简与夏竦这些人的挑拨,再次屈服,造成了范仲淹的悲剧。也看到了军事制度的缺陷,可让文臣们一闹,将狄青再次下放,武人也得不到重用了,这让所有将士心里面都是一寒。

石坚告辞。这时候天色已暮,一轮新月,弯弯地爬到东方的柳梢。

石坚刚走进家中,就听到一曲悠扬的琴音传来,正是他那首《梁祝》,只是弹奏的声音,让人听了无比的凄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