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失败也要坚持原则(第2/5页)

“您命中公郎颇是难得,但有千金,且女儿胜过男儿。”

“先生,又被您说准了,我正是只生有一女,再请说说不好的地方,君子问灾不问福。”绅士模样的人皱起眉头问。

“好,您如不见怪,我就直说了。这八字的祖上虽然荣显,但是不知为什么,您祖母却享不到具体的福。您青年时破过财,女儿的身体也不好。”

听到这里,那人一边点头一边急着问:“先生,再说说,我眼前的情况怎么样?”

吴佩孚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说:“您今年40岁,从四年前开始,烦恼不断,有人暗算您,口舌是非也很多。”

看那人眉头一动,吴佩孚接着往下说:“今年情况有好转,只是烦恼尚未过去,仍觉事事掣肘,翼翼小心,明年,烦恼仍会加剧,要过了后年才好。”

“先生,祸事会不会很严重,譬如说,我会不会吃官司?”

“不会的,全是虚惊,最多耗点小财。”

“您根据什么这样说?”

“36岁开始,您行‘戊戌’大运,枭神会同‘地网’(‘戌’为地网),所以心中惶惶然,不安而烦躁,祸皆由小人为祟。本来恐有牢狱之灾,幸而冲地网戌的‘辰’在命中居‘空亡’之地,所以能够化去灾祸。”

“太感激您了,您这么一说,我可就放心了。再请问我的寿限是多少?”

“您这命,其实寿限是很长的,只是您59岁(辛酉)那年有一关口,事事要小心提防着点。”

“多谢,多谢。这里是一点小意思,权作课金,日后再来相谢。”说完,那人取出10枚银元,放到摊上,去了。

闲来吴佩孚推算自己的命造,认为将来在军政界,大有作为,寿限也可过80,于是时时留心着。一年后,吴佩孚投入了淮军聂士成部,从最底层的士卒开始,踏上了戎马生涯的征途,一步一步地攀登着,一步一步地前进着。

洛阳祝寿

1924年,两湖巡阅使、直鲁豫巡阅副使、孚威上将军吴佩孚,统兵数十万,威震洛阳。这是他一生中的极盛时代。这年的4月3日(农历三月七日),吴佩孚在河南洛阳直鲁豫巡阅副使公署做50岁大寿。北洋政府首脑及各省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都亲赴洛阳或派代表前来祝寿,送来了各种各样的寿礼。一时寿堂里摆满了寿帐和金银寿桃、宝石玉器等,不计其数。

寿堂门额上面写的是金字:“功高嵩岳”、“威震华夏”。寿堂内正中高悬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送的红字金漆横匾,写了“国家栋梁”四个大字。直鲁豫巡阅使曹锟派秘书长王毓芝送来对联:风云会际资兼文武,江汉朝宗澄清河洛。湖南省赵恒惕送的对联:洛阳三月花如锦,南极一星光烛天。寿堂楼外挂着湖北督军萧耀南送的五层高的炮仗。他不忘吴佩孚保荐出任湖北督军之恩,送来汉口法租界的功德里铺面、住宅50幢。长江上游总司令、第八师师长王汝勤送来五寸高的金八仙。陕西督军刘镇华送来80把万民伞。寿堂前面条桌上摆满了礼品,最惹人注目的是曹锟送的一对金寿桃。安徽省督军马联甲知道吴佩孚喜打麻将,特别定制了一副镶宝石的金麻将,作为寿礼送来,并附有发票。发票上写明由上海杨庆和代铸,售价80万银洋。山西督军阎锡山派赵戴文为代表,到洛阳祝寿,送来一部宋版《全唐诗》和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写的小篆《十三经》全文。吴佩孚收到名贵书集,非常高兴,视为珍宝。吴佩孚去世后,他的螟蛉义子将两部书以20万元卖给日本古董商。

祝寿开始,吴佩孚身着陆军上将礼服,手握九狮宝刀。他先向大总统徐世昌送的横匾行三鞠躬礼后,转身站立,由各省代表、社会名流向吴佩孚行三鞠躬礼。礼毕,吴佩孚还礼一鞠躬退下,和前来祝寿的康有为到后堂换上长衫、马褂、瓜皮帽,然后两人携手入寿堂,细看康有为带来清逊帝溥仪送的寿礼,其中写有“国家柱石”的寿匾格外醒目。康有为这次专程来洛阳祝寿,特意写了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虎视洛阳,八方风雨会中州。”其实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说服吴佩孚,拥护君主立宪,支持溥仪复辟。他对联中的“牧野”,原系殷朝士兵倒戈的古地,暗示应倒戈复辟。吴佩孚一看当然明白,他向溥仪所送寿匾“国家柱石”,行了三跪和叩首的大礼,表示不忘故君。吴佩孚是前清秀才,有不忘根本的愿望,但对于要他领兵复辟、拥护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拒绝了。康有为未能如愿,心中不满。临离洛阳又赠吴佩孚诗一首,诗中有“人居穴居扰上古,地成沙漠愧中华”之句,意在讽刺吴佩孚标榜“周礼”复古的主张。

最后来祝寿的是河南督军冯玉祥,他派两个士兵抬着一坛清水来。吴佩孚向冯玉祥行了礼笑道:“多谢、多谢!”冯玉祥说:“大帅寿日,玉祥来迟了,祝大帅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又说:“大帅,玉祥防地荒凉,力不从心,只送来一坛清水,聊表敬意!”

吴佩孚叫士兵打开坛盖,舀了一碗,喝了一口咽下,笑道:“焕章,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请进!”挽冯玉祥进入大厅。

政务处长白坚武走过来对吴佩孚说:“大帅50大寿,不能无诗。”吴佩孚兴奋地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五十自寿》七绝一首:

欧亚风云千万变,英雄事业古今同。

花开上苑看三月,人在蓬莱经一峰。

保护故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重建和改建,仍保持原有规模,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故宫造型庄重,布局严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紫禁城按功能分前朝与内廷。前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召见大臣,办理政务的地方。三大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体型宽阔,气势宏伟,雕梁画栋。三大殿又以太和殿最为壮观,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为主体,是皇帝办事和居住的场所。

1912年年初,民国国会参、众两院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宣武门象坊桥前资政院旧址办公。因国会场地狭小,渐渐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遂秘密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将三大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

这之后,北京政府即委托瑞典建筑师司达克进行故宫三大殿改造的设计。1923年4月1日,司达克提交了两个方案供选择。其主要原则是:移开原来占据太和殿中心的皇帝宝座,然后沿房屋轴线扇形布置议院的席位。同时,为了保持三大殿建筑的总体风貌和整个紫禁城的建筑格局,设计方案还计划在大殿东西两端院墙的北侧增建议院附属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