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腥风血雨 第六三六章 风暴(第2/3页)

谁知等了半天也不见王爷发作,倒是额前一阵凉飕飕的,柴世芳抬头一看。却是王爷的侍卫长给端了冰镇酸梅汤来了。

畏惧的看王爷一眼,只见秦雷脸上古井不波,瞧不出一点端倪来。

“喝。”秦雷淡淡道:“喝完了回去告诉他们,我秦雨田说谁要完蛋,谁就一定要完蛋,反之我说谁平安无事,谁就会永远无事。”

接过冰凉沁心的酸梅汤,柴世芳咕嘟咕嘟喝下去,凉得他牙齿打颤,含糊不清地问道:“那我们是那一种?”

“这要看你们的表现了。”秦雷耷拉下眼皮道:“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永不超生。”

柴世芳是个聪明人。所谓响鼓不用重锤,自然一点就透。忙点头不迭道:“我们南方人早就把王爷当成了再生父母,当然全心全意的遵照王爷的指示,绝不会在关键时刻扯您的后腿。”

“好。”秦雷拊掌笑道:“你不妨将今日我们的对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南方的士绅官员,然后再把一件差事交代下去。”

“王爷放心,能办不能办,我们都尽力去办,一定让您看到我们地忠心。”柴世芳拍着胸脯表决心道。

“不要害怕,不是什么大事件。”秦雷摇头笑道:“孤王只是借用一下你们南方的夏税,但绝不会让你们吃亏的。”说着伸出三个指头道:“为期三个月,我连本带利还给你们。”

“什么利不利的?”柴世芳摇头大度道:“若是属下的,就是全送给王爷又何妨?就算是公家的,我也可以说了算……时间多长都无所谓,利息也免了吧!”他之所以有这份豪气,都是仗着这些年南方地高速发展,尤其是以襄樊为中心的商业地带成型后,每年给两省官府和清河衙门带来的利税何止千万。据公孙商书预测,今年甚至会破千万!

财大才能气粗,这是千古真理。

“这不行。”秦雷摇头笑道:“越是跟着我混的,孤王就越不能让他吃亏。”说着一挥手道:“三个月一准偿还,按照你们放贷的利息支付,就这样吧!”

“那就些王爷赏了。”柴世芳呵呵笑道。

……

随后的炎炎盛夏,流金似火,但整个大秦朝的官场。却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片萧索凄惶。

文官集团制造事端地最直接后果,就是让天佑帝又一次增加了侦办案件的人手。

两个部门加入到奉旨办案的行列中,其中一个叫五城兵马寺,是由京都兵马寺变迁而来。话说因为勤王有功,原先地赵统领得以升迁,衙门本身也升格为皇帝亲军。职权亦有所改变。

至于有什么改变?看看新任地兵马寺都督是谁就知道——侯辛,原京山城政务寺谍报司都司。特务头子。他手下的一干虾兵蟹将也悉数从地方转到中央,在兵马寺里安营扎寨。

这是秦雷将私人势力国家化地第一步,若没有皇帝地默许,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陛下和王爷,早就穿一条裤子了。

至于另一个部门,并没有对外公开。但消息灵通之辈都知道,他们其实是皇家密谍。他们没有固定地编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甚至连人员构成也五花八门——主要都是些泼皮无赖破落户,有可能是你家的厨子,也可能是街上炸油条的老周。甚至还有文武官员,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这些人互相不认识,只受一个女人的调遣。他们无孔不入。捕风捉影,制造了许多冤案,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天佑帝在大清洗的路上越走越远,杀得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涉案人员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荒诞不经。五城兵马寺地官差们手持着皇家密谍提供的名单。到各个衙门去找人,找到就抓,抓回来都察院就打,然后逼供,再根据逼供得到的名单去抓人。

经过这一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不少人开始告饶求退,心道:‘俺惹不起,躲得起总行了吧?’但没有制约的权利很容易被滥用。办案的官差已经发展到无法无天的地步。即便官员求饶告退,他们一样破门而入。将准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谓‘罪犯’抓走。

好在这时,秦雷感觉出事情失控了,紧急进京与天佑帝秘密会晤之后,第二天皇帝便下发圣旨,命令辞官者免责,办案官差不得再行骚扰。

此令一下,京中官员几乎人人递交辞呈,天佑帝照单全收,一个也不留,这才使持续数月的中都大清洗运动渐渐进入尾声。

但此时,朝廷已经是满目疮痍,官员十停去了九停,不少部门甚至主要官员一个不剩,以至于秦国地朝政完全陷入了瘫痪。

当时有人去号称朝廷第一大部的户部办事,却发现除了看门的老头之外,偌大的衙门居然没有一个人办公。那人不由吃惊问道:“难道所有的大人都被抓了?”

“当然没有。”看门老头很干脆的否认道。

“那就是他们都辞官了?”

“当然没有。”

“那他们都去哪了?”

答曰:“一半被抓、一半辞官了。”

通过这个小小地事例,我们便可知道,秦国的中央机构已经完全被掏空了。

……

可天佑帝却依然我行我素,中都城刚消停下来没多会,他便又下达了第二道圣旨——严厉追查参与‘六月末军粮倒运事件’的相关官员,一经查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很显然,大清洗转入了第二阶段,现在该地方大员们尝尝被蒸煮的滋味了。

这本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地方官员虽然品级不如京里大人们,却一个个都是实权实力派,要是捏不住他们痛脚,这些地头蛇有的是办法制造事端、激起民乱,让朝廷不敢轻易调换。

但这次这些地方官,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六月末事件中,愤怒的官兵纷纷冲击临近州府,为了搞到粮食金银,打劫了富户乡绅无数,虽然没有殃及平头百姓,却也让他们好受了一番惊吓。

而且那些抢劫的官兵已经讲明了,这是地方州府挪用他们地粮草军饷在先。弟兄们过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一旦官府将东西归还给他们,他们也定然原物奉还。冤有头、债有主,大家可要分清好歹。

是以上至富户乡绅,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官府十分地不满,甚至有损失惨重地大户直接向地方官府施压。要他们归还贪墨的军粮军饷。

官员们撑了这么久,为地就是等到武成王熬不住的那一天。要是现在归还,岂不是前功尽弃,鸡飞蛋打吗?所以他们咬牙不还,哪怕说破天也没用,结果与当地望族关系越来越僵,在百姓那里更是骂声一片,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