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众官员公祭童立本 无情火烧毁老胡同(第2/3页)

时像被蝎子螫了一口,慌忙闪开一步。

“别乱叫,再叫,就把你——”

王典吏朝柴儿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柴儿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童立本倒霉到家,还是死了好。天底下的孝子,这是我见到的最体面的一位。”王希烈叹息着走开。

羊尾巴胡同里的人越来越多。王希烈正四处转悠与前来的官员们寒暄,忽听得胡同口又传来一声洪亮的唱名:“吏部左侍郎魏大人到——”王希烈赶忙迎了上去。只见魏学曾昂首挺胸脸色漠然走了过来,两人叙过礼后,王希烈兴奋地说:“启观,你看今天这阵势,足见官心向背。”

魏学曾四下看了看说:“来是来了不少,但我刚才翻了一下签到簿,也看出一些蹊跷来。一是京师各衙门堂官,没有一个正职出面;二是户部和工部,竟没有一个官员前来参加。”

王希烈回答:“这个不难解释。六部九卿各部门堂官,都是张居正新近更换的,自然都要阿附这位首辅。至于户部就更明显了,王国光是胡椒苏木折俸的始作俑者,京官们的气都发在户部头上,他们怎有颜面来参加公祭?说到工部倒是一个例外,听说朱衡这个倔老头子下了死令,他衙门里有哪个官员胆敢来参加祭奠,一定严惩不贷。因此工部里头虽有同情童立本的官员,这下也不敢明着来了。想不到朱衡这头老犟牛,竟然让张居正调教得这么服贴。”

魏学曾说:“这就是张居正的过人之处。擒贼擒王,这一套他用得很熟。”说到这里,他又问道,“听说张居正前几天去了一趟户部,你知道吗?”

“我不但知道,这里头还有故事呢。”王希烈看了一下周围,忧心忡忡答道,“我琢磨着,张居正去户部,一定是向王国光面授机宜,如何拿咱礼部开刀。”

王希烈接着把这几日发生的事备细说了。魏学曾听后,冷笑着说:“听说李太后下旨逮捕杨用成,是因看了张居正门生欧燧的折子。张居正沉默了多日,现在终于动手了。”

王希烈心下黯然,悻悻说道:“张江陵处处都是后发制人,启观兄,咱们斗不过他,却也不能让他好过。”

魏学曾点点头,半是生气半是忧虑地说:“你大概还不知道,乾清宫管事牌子邱得用也被免职了。”

“什么,邱公公被免职?”王希烈浑身一震,急忙问道,“这是啥时候的事?”

“刚发生。”

“是啊,昨儿上午,他还与纪有功见了面呢?”

“他俩为何见面?”

“我让纪有功向他透露户部要清查泰山香税银的事。”

魏学曾长叹一声,说道:“邱得用被免职,可能与这件事有关。欧燧的折子里头,就说到杨用成自己贪墨巨额税银,反而诬陷李太后。汝定兄,无论何事,只要牵扯到乾清宫,就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魏学曾如此说,是因为他知道王希烈想利用泰山香税银一事作一个“局”陷害张居正,没想到落得个鸡飞蛋打,自己反而被动。王希烈愣了一会儿,咕哝道:

“唉,女人毕竟头发长,见识短。”

“是啊,大内里头,一个女人,一个孩子,还有个没根的男人,这官是没法当了。”魏学曾发牢骚口无遮拦,接着又说,“今天一早,通政司就把皇上慰留王国光的谕旨送到了吏部。”

“皇上才十岁,懂得什么?皇上谕旨,哼,说穿了,还不是张居正假借名义!”王希烈不胜忿然,说话也就夹枪带棒,“高阁老柄国时,朝中一有风吹草动,各路言官一窝蜂地上折子。如今出了这般大事,给事中们屁都放不出一个来。有那么一两个答应写折的,至今几天过去,仍扭扭捏捏拿不出东西来,真是岂有此理。”

“这就叫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魏学曾忽然间变得坦然起来,“汝定兄,既然做了的事情,就不要后悔。今天到这里之前,咱就作了最坏的打算。大凡新主子登基,总要施行仁政,如今却是苛政,咱们做大臣的,焉有畏畏缩缩认奸为忠之理。”

“依启观兄之见,下一步如何进行?”

“反正你我都无退路可言。”

“这个咱知道。咱的意思是,如何把事情闹得更大些。”

魏学曾指着塞满胡同的黑幛挽联,饶有深意地说:“为一个上吊自尽的六品主事举行这么大的公祭,国朝史无前例。老兄,这件事还不够大么?”

王希烈干涩地一笑,接着压低声音问:“你觉得张居正会不会出面干涉?”

“他怎么干涉?”

“比如说派兵来驱散什么的?”

“如果他那样做,岂不正好?”

两人心有灵犀。交谈过后,王希烈带着拂之不去的沮丧情绪,又忙起公祭的事儿。

翻了巳牌,公祭开始。胡同里挤满了一百多名官员,赶来看热闹的市民也把胡同口里三层外三层的堵得水泄不通。胡同两边住户人家的墙头上,也站了不少观望的孩子。小小一条胡同,挤了大几千人。王典吏给童立本寻了一口质量不错的棺材,如今抬到院子外街面上。当司仪宣布公祭开始,众人肃穆静立。哀乐大奏一通之后,站在棺材前面的王希烈,便开始大声吟诵他精心炮制又经几位幕友再三润色过的祭文:

某月某日,故礼部仪制司主事童公之丧。礼部左侍郎王希烈为文以祭曰:童公立本,字吉祥

,广东番禺人氏。幼入庠序,饱读诗书。二十七岁得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会试进士。初补

知县,继升州同,后调礼部,荣膺主事。列籍二十余年,不逢迎、不谀谄、不唯上;宦海生

涯之中,有正声、有廉节、有操守。壬申七月,因胡椒苏木折俸,举家生计陷入绝境。公既

两袖清风,又不肯告困于强梗。遂借三尺白绫,断然了却残生。呜呼呜呼,本是渊衷静默之

臣,顿作悬梁枵腹之鬼。尸身未寒,讹言踵至。人议公愚,予为辩之;人议公拙,予为直之

;人议公险,予为申之:

呜呼童公,本欲以经术遭逢圣主,却屡屡见嫉于辅弼之臣。开府地方,为民请命,条陈有理

;升职京师,佐君制礼,文藻竟工。奈何雄狐九尾,不得与彪虎雁行;狡兔三窟,亦难逃蝼

蚁薄命。公之为人,阳仇而阴德,此乃大智之愚;公之行世,迹愚而事巧,此乃大巧之拙;

公之为官,言拙而行方,此乃大忠之险。然公之品格,不为官场所容。历历二十春秋,竟只

得六品主事而终。古人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如今抚公之棺,难免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