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奏报(第3/3页)

刘阚心中,依依不舍。

同样的,叔孙通也不想和刘阚分手。

只是这诏令抵达,勿论是刘阚还是叔孙通,都无法抗拒。

“何公。此去咸阳,还请多多保重啊!”刘阚把叔孙通送出平阳城十里之外,牵着叔孙通的手。不无动情的说道。

这叔孙通,挺对他的脾气。与刘阚印象中的儒生不一样,这个人能文能武,更有机变之才。

“都尉,楼仓地处泗洪,是南北辎重转运之地。那里属楚地,多有六国之士出没。都尉也需小心谨慎,莫要掉以轻心。我估计,朝廷至今未给都尉任何消息。只怕是别有用意。很可能不会给都尉任何封赏,甚至还可能斥责一番。但都尉莫要担心,若真如此,反而是一件好事。”

刘阚诧异请教道:“那是为何?”

“都尉自出仕以来,屡有功勋,可谓是一帆风顺。以不足二十之龄,却已手握一方兵权,足以让很多人为之眼红。这朝堂之上,倾轧自古有之。朝廷若斥责都尉。也可以让都尉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都尉身边,能者不少。但说较起来,却似乎还缺少了一些沉稳。”

言下之意,其实是告诉刘阚:你身边地人太年轻了,需要有一个老谋深算之人,为你掌控全局。

想一想,似乎地确是这么回事。

刘阚的身边,文有陈平蒯彻,曹参周昌;武有灌婴钟离昧。

人才的确不少。可年纪最大的蒯彻。也不足四旬。至于程邈等人,既非策士。也非谋士。

刘阚轻轻点头,“那何公可有指教?”

叔孙通说:“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为都尉考虑……师门中,虽有老成持重者,但多不合适。

我认识一个人,已近耳顺之年。

此人虽不显山露水,但据我观察,却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住在大梁城外二十里,一处名叫小王庄地地方,复姓公叔,单字名缭。其人十分孤僻,更不喜和人接触。我和他有过两次交谈……都尉若能将这个人请出来,定能受益匪浅。他很难请,但还望都尉能尝试一下。”

叔孙通的骨子里,非常傲气。

能被他如此赞誉的人,也一定是有真才实学。

公叔缭?

这个名字的确是很陌生。刘阚在心中记下,轻轻点头道:“我定牢记何公嘱咐,他日前去拜望。”

就这样,叔孙通走了。

刘阚留在了平阳,等候着朝廷地诏令。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清闲下来。因为通过审问,刘阚听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张良!

据薛鸥说,此次策划平阳之乱的主谋,非是田都、田安和田福。真正的主谋,就是张良。不过此人在秦军抵达平阳的当天,就不见了踪影。至于究竟是去了何处?就没有人能知晓。

审问其他人,得到地消息也都大致相同。

刘阚不由得心生忧虑,这张良,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虽然不少人对张良的评价并不高,刘阚却不敢掉以轻心。毕竟,那是后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地谋圣啊。这一次他虽然失败了,可并不代表他没有水平;亦或者,时机未到,那决胜千里地智谋,还未觉醒吧

每每想到这些,刘阚就越发地焦虑起来。

他立刻派人禀报了嬴壮,并请求嬴壮派兵往下邳,抄了那张良的老窝。据说,张良这些年就住在下邳。想必此次在平阳失败之后,他说不定还会回转下邳。能捉住这个人,最好!

待一切安排妥当,刘阚又开始对咸阳方面地消息留意起来。

已经过去四十天了,朝廷还是没有消息。这不仅让刘阚有些担忧……

在写那份奏折前,刘阚曾和叔孙通、蒯彻、贾绍三人仔细研究了一番。更是针对着他们对始皇帝的性情,写下了那份奏折。但是结果,谁也不敢肯定。毕竟他们对始皇帝的了解,也并不完善。这位千古一帝,近年来十分刚愎。若是一个掌握不好,反而有弄巧成拙的可能。

刘阚就是在这种焦虑的心情中,又渡过了几日。

这一天,刘阚正在和蒯彻贾绍吴辰三人商讨事情,突然薛鸥闯进来禀报:“都尉,咸阳来人了!”

刘阚闻听,连忙问道:“可打探清楚,来者是什么人?”

“那倒是不太清楚。不过王郡守也来了,看那架势,似乎对那个人非常地恭敬,一直跟在那人身后。”

既然是朝廷来人,想必也是钦差的身份,王恪自然会很恭敬。

刘阚倒不在意究竟是什么人前来,他更关心的是,始皇帝对他那封奏折,到底是什么看法?

“钦差队伍到了何处?”

“已到了平阳城外……只是天已经晚了,城门关闭,那些人还在城外等候。都尉,您看……”

反正迟早都要面对!

刘阚想了一下,站起身来,“传我命令,点备兵马,打开城门……大家随我一同前去,迎接钦差。”

俺也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俺表现非常不好。

说实话,俺这一段心情非常压抑。习惯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了,就好像给自己套了个辔头,难受的要死。

原以为工作会很轻松,可谁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