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0章.问鼎中原 第47节(第3/4页)

其实,这个理由根本就是推托之辞。中原大战后,朝廷收复了两个州,无主土地数不胜数。为了让青、兖两州迅速恢复,朝廷还特意从北疆、河北等地南迁人口两百多万。朝廷之所以拒绝大将军的增兵之议,说白了就是担心大将军手中的兵权无法控制。大将军手中的兵权太大,掌控的军队太多,无论对朝廷还是对社稷,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稍有不慎就是亡国之祸。

长公主在给大将军的信中还特意做了一番解释,说增兵牵扯面太大,涉及到田制、赋税、戍边等等,不是说增就能增的。在目前情况下,还是以保持现有兵力为好。长公主还说,洛阳大战,如果兵力不够,可以从塞外再次调兵南下。从塞外调兵,既可以消耗胡族诸部的实力,又有利于大漠稳定,还能减少因朝廷增兵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大将军的确需要兵力打洛阳,而且大军收复中原后,就要南下江淮、荆豫,甚至还有可能打到益州。打这些地方,北疆铁骑已经没有太大作用,需要的是步卒大军。另外,大军主力南下作战后,北疆、西疆的稳定极为重要,这时北疆铁骑也不可能随军南下作战,他们需要集中精力戍守边疆。

然而,现在大将军连增兵打洛阳都不行,将来打下洛阳后,就更不要说增兵南下收复长江南北两岸了。

增兵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这一点长公主和朝廷的看法是对的,但不增兵,仅靠现有兵力,在收复州郡越来越多,战场越来越远,战争越来越密集的情况下,平定天下的步伐会大大减慢。而长公主和朝廷又要求大将军尽快平定天下,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大将军焦虑不安。

长公主信任大将军,信任北疆士族官僚,但随着中兴大业的缓缓起动,随着大军不断收复州郡,长公主不仅仅需要军队和军队的胜利,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士族官僚帮助她一起推动中兴大业。这时候,进入朝堂的各方势力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权势之争也就纷至沓来,长公主需要平衡各方权势之间的利益以维持朝堂的稳定和新政的持续推进,而压制和损害权势最大的北疆利益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所以,长公主阻止大将军增兵是无奈之举,她亲自跑到塞外征调胡族铁骑南下参加中原大战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大将军能理解长公主的难处,但同时他也感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深重危机。

紧接着,青兖两州爆发了“圈地炒地”的风潮,定都长安之议遭到了极大阻力,关、洛士人以拒绝出任来要挟朝廷意图分享权柄,这些事都在中原大战之后爆发。也就说,中原大战后,随着朝廷实际控制疆域的不断扩大,进入朝堂势力的迅速增多,长公主对北疆人的依赖正在逐步减少,而北疆人也正在逐渐失去对权柄的控制。

朝堂上的事终于不可避免地超出了大将军能够容忍的底线,他决定出手了。

大将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太尉徐荣、尚书令李玮、右卫将军张燕、司隶校尉左彦,并请汉北郡太守朱穆、辽东都护府都护余鹏上书朝廷回晋阳述职。

“公定(朱穆)和伯翰(余鹏)要回来?”麴义吃惊地问道,“这么说,大将军请羽行兄(鲜于辅)和俊义兄(左彦)赶到定陶是为了商议此事?请楼麓、射缨彤、鹿欢洋一帮胡族王赶到定陶也是为了此事?”

“云天,大将军把曹操的女儿嫁给祭锋,你难道不觉得很惊讶吗?”徐荣答非所问。

“不奇怪。”麴义笑道,“我觉得很合适。不过听你这么一说,祭锋这小子好象是捡了个大便宜。”

“羽行、公定和伯翰如果都回来,大漠上只有无畏(燕无畏),辽东只有小懒(李溯),他们两个人支撑整个北疆,难度太大。大将军为了确保北疆的安全,所以请楼麓和射缨彤他们赶到中原商谈北疆戍防一事。”

“大将军早就该这么干了。”麴义不满地撇撇嘴,“这些年,北疆人不是在大漠上数星星,就是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只有一个李仲渊(李玮)在朝堂上硬撑着,孤掌难鸣。现在北疆人沦落到什么地步?连增兵打洛阳都不行,还要看朝廷那帮混蛋的脸色?我们给谁打仗?给大将军吗?给长公主吗?是给大汉,是给他们这帮混蛋打天下。”麴义怒声骂了两句,“对了,长公主这次不会和大将军翻脸吧?”

徐荣摇摇头,“为了定都长安的事,长公主暗地里哭了很多次。她已经受不了朝中那帮大臣们无休无止的争辩了。这些年,新政能够得以制定和实施,主要得益于张温、崔烈、袁滂这些老大臣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但现在他们都不在了,长公主失去了强有力的依靠,朝政正在逐渐偏离原定的方向,新政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如果我们再不及时想办法,类似青兖两州的圈地炒地的事会层出不穷,新政会被朝中那些自以为是唯利是图的奸侫破坏得一无是处。”

“大将军这次下定决心了?”

徐荣沉吟片刻,脸上露出一丝忧色,“大将军极为谨慎,行事非常小心,至今还没有任何举措。”

麴义气得把手上的酒爵往案几上用力一砸,“大将军现在干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哪有当年带我们纵横大漠的霸气?他怕什么?怕晋阳的那帮人造反吗?晋阳的龙山大营里还有老拐的近万伤残老兵,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就能把晋阳杀个血流成河。”

“你胡说什么?”徐荣怒斥道,“大将军不让我提前告诉你,就是担心你坏了大事。北疆有多少士族?有多少人能走进朝堂?你以为什么人都能走进朝堂治理天下?将来社稷平定了,大汉中兴了,天下士人只要有本事,都能走进朝堂,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而是一百年、两百年的事,当然要谨慎,要一步步来了。”

“你说得什么话?我怎么听不懂?”麴义瞪着眼晴问道。

“很简单,现在北疆人要彻底控制朝政,让中兴大业按照我们的设想前进。将来,我们的后代要继续控制朝政,让中兴大业得以维持和持续发展。几代人之后,大汉昌盛了,富强了,百姓安居乐业了,天下升平了,我们的愿望也就实现了。”徐荣望着麴义,郑重地说道,“所以,这不是杀人流血就能解决的事,你懂了吗?”

麴义大笑,“我知道了。先增兵,只要有兵户,北疆人就有军队,只要有军队,北疆人就能控制朝政,只要控制了朝政,北疆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