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旅顺失陷后不久,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带着李鸿章的私人使命去日本。他搭乘的“礼裕号”抵达神户港,是在11月26日。使命自然是试探媾和之事。

出发之际,李鸿章授予德璀琳头品顶戴(一品官的帽饰)。这是他要求的。因为同日本政府交涉时必须有身份,否则,只是拿着李鸿章的亲笔信未必能得到日本政府的接待。

出于需要,在顶戴上给他一个方便,并不证明这位红发碧眼的外国人成了清政府的高官。德璀琳的访日,是一次很不轻松的旅行。

“他老于世故。”熟悉德璀琳的人都这么评价他。他头脑灵活,确实有才干,但缺乏稳重。他是个从来不得罪人的社交家,深受李鸿章器重。原先作为清政府雇用的外国人,在芝罘(山东省烟台)税务司供职,得到李鸿章的赏识。

1876年,中英双方为妥善处理英国外交官马嘉理在云南被杀事件而缔结了《芝罘条约》。当时到中国来谈判的英方全权代表是威妥玛。他想把云南事件以外的各项问题也趁机一揽子解决,使谈判陷于胶着状态。英国气势汹汹,又是最后通牒,又是退出谈判,弄得李鸿章很苦恼。这时在李鸿章同威妥玛之间周旋的角色就是德璀琳。

此后,李鸿章很信任德璀琳。他顺着竿子往上爬,不仅为李鸿章办理缔结国际性条约之类的事务,连一些细微小事也极尽巴结之能事。

后来李鸿章竟聘他为天津税务司,放在自己的根据地,当幕僚使用。修筑旅顺要塞,为北洋海军充当最高顾问的德国人汉纳根,实际上也是德璀琳推荐的。

德璀琳一踏上神户,就提出请兵库县知事把李鸿章的亲笔信转给伊藤首相。这是从未有过的手续。正式的外交文书,应通过外交大臣转呈总理大臣。但李鸿章个人的亲笔信绝不是国书,未携带国书则不能承认他的正式资格。对这样一个暧昧人物,究竟应当怎样接待,日本方面似乎有点儿踌躇。

日方临时决定派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巳代治去神户。德璀琳的资格虽然暧昧,但他的使命是很清楚的,除了打探媾和,绝无他事。

伊东抵达神户后立刻会晤县知事。

对于探听媾和,日本政府早就制订了对策,那就是暂时不予理睬。要等军事上给予沉重打击之后,再提出苛刻的条件。

伊东书记官长向知事传达了伊藤首相的训示。因为德璀琳想通过县知事递交书信,所以答复也通过县知事。

德璀琳要求会晤伊藤总理大臣,被拒绝了。非但如此,连李鸿章的亲笔信也被拒收。

伊东书记官长在兵库县知事官邸同德璀琳进行了短暂的会晤,而且是非正式的。向他传达政府正式文件的,是兵库县知事。

在航船时代,神户和横滨都是日本的门户。也许是因为时常有要人来访之故,兵库县知事官邸有一间相当漂亮的会客厅。西洋风格的房间里,奶油色天棚上吊着华丽的枝形灯具,知事同德璀琳两人对坐灯下。

“关于您委托的事——传递清政府李鸿章写给伊藤首相的亲笔信,我立刻发电报请示了。今天傍晚,内阁书记官长带着首相的训令,特意从广岛来到这里。训令的内容恐怕会使您失望,但我不能不转达给您。”知事说了一通前言。

德璀琳微笑着点点头。知事的前言使他预知答复的不妙,但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

“据书记官长说,”知事轻轻咳了一声,“因为不能承认您是正式的使节,所以,非常遗憾,总理大臣不能接见您。就是这些。”

“我带着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阁下的亲笔信。李鸿章阁下在清政府的地位如何,不用我来提醒,人人皆知。”

德璀琳带有德国口音的英语由通译译成日语。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翻译,二十五岁上下,英语、日语、汉语都很好。有些问题怕被日方听到不合适,常用中国话同德璀琳交谈。德璀琳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也相当精通中国话。

后来闲谈时得知,这位姓黄的通译,父亲是横滨的华侨,母亲是日本人,他主要是在香港受的教育。德璀琳带来一个理想的翻译,但是,他的使命却未能按预期设想的完成。

“您说是亲笔信,但交接应有必要的手续。特别是现在,两国正交战。因为您没有正当的手续,我国也不能承认您是正式使节。”

“那我们就做一次非正式的谈判吧。”

“不,只要您不被认为有完全代表清政府的权限,就不能进行面谈,哪怕是非正式的。不但不能面谈,连信函也不能接受。很遗憾,这个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知事说道。

知事满以为德璀琳会纠缠不休,可是,他却淡漠得让知事都为之惊讶。他说:“哈哈哈,这种事早就在我预料之中,所以,老实告诉您,李鸿章阁下给伊藤首相的信,我在今天早晨付邮了。我也写了一封信寄去。邮差会把信送到首相官邸的,至于他看不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您打算怎么办?”

“我接到一封电报,好像总督阁下有什么急事,让我火速回津。我明早返回天津。”

入夜,德璀琳被请到知事官邸。他准备第二天早晨起航,根本没指望同伊藤面谈。

他的确收到一封“火速回津”的电报,不过,是恭亲王发来的。

恭亲王已复任总署大臣之职,成为总理衙门的主人,是实际上的外交大臣。他和天津的李鸿章同属媾和派人物。热衷于媾和的恭亲王为什么召回刚刚踏上媾和之途的德璀琳呢?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给媾和运动泼了冷水。

美国驻清公使田贝对德璀琳的活动大为不快。他想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增强美国的发言权,以为日、中媾和已经是唾手可得的猎物,不料,突然跳出个德国人出谋划策,使他很不自在。

田贝对恭亲王说:“美国接受殿下的委托,正在为此事竭尽全力。调停如不是按照一个原则走下去,就有失败的可能。现在,德璀琳在神户像煞有介事地活动,对我们的调停颇成障碍,希望立刻把他召回!”

恭亲王闻言,立即下令向神户发电报。

德璀琳访日,陆奥外相的评语是“颇似儿戏”。

不过,也不能说一点儿效果都没有,起码知道了日本对媾和的态度极为强硬。另外,将来求和时,若不履行正式手续,日本政府会置之不理。

李鸿章给伊藤博文的信函,只是回忆了天津相会的旧谊,论述了和平的必要性。用陆奥外相的话说,似乎是“不能诉之以理,宁愿诉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