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另一面(第4/4页)

在1955年遭遇了第二次中风之后,丘吉尔被迫让出首相之位。事实上,在他这次中风之后,英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安排他的葬礼了。按照英国女王的旨意,丘吉尔的葬礼一定要风风光光。

但谁也没想到,当时已经81岁的丘吉尔又顽强地活了十年,以至有人开玩笑:“丘吉尔一直活着,指定好给他抬棺的人却一个个死去了。”

1965年1月30日,英国为丘吉尔举行国葬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在又一次中风中溘然长逝,享年91岁——他的父亲也是死于中风,且死于70年前的1月24日。

法国总统戴高乐得知丘吉尔的死讯之后说了一句话:“英国将不再是一个伟大的帝国。”

或许,首相丘吉尔就是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个目击证人。

馒头说

这并不是一篇“黑”丘吉尔的文章。只是因为大家对丘吉尔的各种英雄事迹都比较熟悉了,所以我就说说他的一些侧面。

其实,那么多的“侧面”结合起来,展现的还是丘吉尔心境最底层的性格:固执,执念,永不服输,理想主义。

这种性格,有些通过他的所言所行展现在了台前——尤其是通过“二战”这个巨大的舞台,他鲜明的性格为世人所熟知,乃至被欣赏和崇拜。

而这种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却隐藏在了台后,有些未必为人所知,就像他其实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的抑郁躁狂症一样——“心中的抑郁就像条黑狗,一咬住我,就不会放松”。

丘吉尔无疑是值得被尊敬和纪念的,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勇气、感染和鼓舞,1940年的西欧可能早就全部笼罩在纳粹旗帜之下了。在这一点上,怎样褒扬丘吉尔都不过分。

只是,以“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投降”为信念的丘吉尔,一生并不仅仅是在抗争希特勒,或者他所痛恨的苏联,其实也是一直在抗争现实的社会与自己心中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冲突。

在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版图无可避免地分崩离析,但他依旧渴望(哪怕凭借一己之力)再维持帝国的千年荣光——就像一次又一次向风车发起冲锋的唐·吉诃德。

所以,在影片《至暗时刻》中,加里·奥德曼刻画的那个丘吉尔还是挺真实的:既能慷慨激昂地演说,也会自言自语地喃喃;既会歇斯底里地怒斥,也会礼貌绅士地道谢;既会一往无前地挥拳,也会充满纠结地彷徨……

2002年,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起了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100位英国人”的活动,结果丘吉尔超越莎士比亚、牛顿这些人,排在了第一位。

如果丘吉尔参评“世界历史上的伟人”落选,我不意外;入选,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妥。

伟人从来就不是完人,但依旧是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