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之后……(第3/3页)

5

1941年12月7日之后的那一个星期,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基本都被“宣战”的新闻挤满了:

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和英国同时宣战;

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

12月9日,中国自1931年以来,经过十年的“战而不宣”,终于在这一天,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同时宣战;

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同日,美国同时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二战”期间,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宣战——因为当时中国存在两个政府:重庆的蒋介石政府和南京的汪精卫伪政府。

同盟国只承认蒋介石,所以不会对中国宣战;轴心国只承认汪精卫,所以同样不会对中国宣战。

不过无可避免地,1941年,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还是全面爆发了。

在整个过程中,唯一没有丝毫犹豫的,恐怕只有英国了。

当时手里几乎已经打不出牌的丘吉尔,在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激动地流下了泪水,然后说了一句:“好了,这下我们赢了。”

馒头说

说一个1941年12月8日,发生在美国国会的小插曲。当罗斯福发表完演说后,国会审议对日宣战唱名表决。投票结果是: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

没错,众议院居然出现了1票反对票。

投出这票反对票的,是女议员珍妮特·兰金。兰金也参加了美国国会决定是否参加“一战”的投票,她当时投的也是反对票。

因为兰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她在决定美国是否参加“二战”时的发言是:“作为一个女人,我不能去参加战争,也反对把其他任何一个人送上战场,这不是必需的。我投票反对。”

国会现场对她响起了一片嘘声,当她走出众议院时,民众纷纷向她投掷杂物,以至她之后只能在警察的保护下上下班——当然,没多久,她的政治生涯也画上了句号。

现在回过头看,在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候,反击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对已经急红了眼的日本宣战,绝不是兰金所认为的“这不是必须的”行为。

不过,虽然可以给兰金安上“圣母典范”的头衔,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观点对错,我们还是要捍卫一个人说话的权利。

1973年,美国国会大厦竖起了兰金的铜像——并不只是为了纪念她当年在“二战”中投出的这一反对票,而是她终身对和平运动的贡献。兰金后来还以86岁的高龄积极参加反越战的游行,并留下一笔遗产用作低收入妇女获得教育的基金。

无论如何,兰金对于和平的渴望,还是应该被承认的。

因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屠杀,而是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