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第2/3页)

但是,剩余的52名人质,伊朗坚持不放。

1980年4月7日,卡特政府失去了耐心,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一天后,伊朗同样宣布和美国断交。

双方终于走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饱受国内舆论批评的卡特总统,决定武力营救。

5

1980年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施行“蓝光计划”。

按照计划,美国派出声名显赫的90名三角洲特种部队成员,搭乘8架RH–53直升机前往距离德黑兰东南300公里处的沙漠地带,在那里,6架C–130载着另外90名突击队员已在等候。突击队员们将在那里等候到第二天深夜,随后乘坐卡车进入德黑兰市区,冲入美国大使馆,救出人质,再坐运输机离开。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4月24日,“蓝光计划”正式开始。8架RH–53直升机中的两架一开始就没有飞到沙漠地区——一架液压系统发生故障后迫降,一架遭遇沙暴迷失方向,最终只能返航。

这次行动一共要有6架直升机参与,现在已经到了最低限度。

然而,就在夜间沙漠加油的时候,第三架直升机也发生了故障,不能操控了。

突击队立刻向卡特总统汇报,建议终止行动。卡特只能无奈批准。

但是,悲剧才刚刚开始。

正当美军准备撤离时,一辆伊朗公共汽车忽然进入了突击队的集结地点。美国人将50名乘客全部扣留后,又有一辆卡车和一辆轿车开了进来。卡车被扣下后,司机趁人不备,钻入小轿车中逃走了。

秘密行动彻底暴露,美军只能加速撤离。

但在慌乱中,一架直升机和一架C–130运输机撞在了一起,在猛烈的爆炸中,8名运输机机组人员当场丧生,4人烧伤。

由于时间紧迫,美军抢救出4名伤员后,来不及撤出另外8具尸体,就只能任其留在熊熊燃烧的飞机上。

4月25日,卡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营救行动失败。这次堪称拙劣的营救行动让美国上下一片哗然,卡特总统的支持率跌到了谷底。

而另一方面,伊朗将事故的残骸现场曝光,并宣称这是“真主的保佑”。

6

那么,美国人到底有没有成功的营救?

也是有的,那就是2012年美国人拍摄的电影《逃离德黑兰》中描述的那个故事:在1979年11月4日美国大使馆被占领时,6名美国工作人员趁乱躲进了加拿大使馆并一直被藏匿。美国CIA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行动:派情报人员托尼·门德斯伪装成一个拍摄科幻片的导演,前往伊朗,以拍摄电影考察为名,将被困的6名美国人经过伪装身份后,堂而皇之地带回美国。

虽然整个真实的过程并没有电影里表现得那么刺激或有戏剧性,但无论如何,这次营救行动确实是成功了。

只是,这6名美国人的回归只是带回来一时的宽慰,剩下的在伊朗的52名人质依旧生死未卜,而且伊朗政府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

无奈之下,卡特总统只能下令:开始筹备第二次营救行动。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本看上去是死水一潭的僵局,突然发生了松动。

7

1980年7月27日,在美国避难的巴列维忽然去世了。

这个变故有些出乎伊朗人的意料:作为交还美国人质的首要条件,巴列维一直是伊朗扣押人质的最主要理由。

而现在,人死了,你拿这些美国人质去交换什么呢?

而巴列维的去世,还只是一系列意外中的第一环。

1980年9月22日,在强人萨达姆·侯赛因的指挥下,伊拉克出动大批轰炸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了空袭——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爆发了。

陷入战争局面的伊朗,发现自己已经没空再利用美国人质去做什么了,相反,面对被苏联武装的伊拉克,伊朗却没来由地得罪了美国。

而就在这一年的11月,第三个意外发生了:在这个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异军突起,击败了试图连任的卡特,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竞选期间就表现得相当强势的里根,一直严厉谴责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的行为。可以想见的是,里根一旦就职总统,对伊朗的政策只会更加强硬——这对已经陷入“两伊战争”中的伊朗来说,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1981年1月19日,伊朗和美国经过多次秘密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

由阿尔及利亚出面派遣一架飞机,将52名美国人质统统接回美国。

伊朗不做出任何赔偿,一切到此为止。

在被关押了444天之后,52名美国人质,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馒头说

整个“伊朗人质危机”从头到尾捋一遍,似乎有点有惊无险。

但其实还是有些味道可以品的,比如两个时间点。

先看一个大时间点。

伊朗占领美国大使馆是发生在1979年11月4日,但美国宣布和伊朗断交是发生在1980年的4月7日,之后才决定武力营救——按美国人一贯的暴脾气,居然会拖半年才翻脸?

这就要放到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中来看。

之所以说“1979年是个多事之秋”,是因为那一年的年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随后中国就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一年的年尾,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感。

简单点来说,就是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与伊斯兰世界交恶。在这个节骨眼上,伊朗爆发的反美浪潮就比较微妙——美国如果用力一狠,肯定逼得中东大国伊朗只能倒向苏联,原本的大好形势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美国一直没有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总统卡特甚至因此备受诟病,但在背后,其实也有这样一层的考虑。

再看一个小时间点。

美国总统卡特其实非常希望能在自己的任内结束这场危机,画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但是,伊朗人虽然也早有归还人质之意,但总在各个环节上挑毛病,拖时间,最后在1981年的1月20日才让美国人质正式登上飞机。

1月20日是什么日子呢?是美国新任总统里根宣誓就职的日子。

伊朗人的潜台词其实也很明显:这个礼包,与其送给即将卸任的卡特,不如用来送给新任总统里根。毕竟,陷入“两伊战争”的伊朗,赢得战争胜利是最重要的,它也急需美国解冻80亿美元的在美资产。至于反美,往后排吧。

所以你看,一旦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世界舞台上,一味地打打杀杀是没用的,而纯粹的狂热和膨胀也是不现实的,总有一样东西可以巧妙地平衡各种天大的矛盾,这样东西就是利益。

不要看有些人看上去不可理喻乃至丧失理智,在台面上挥舞拳头,甚至喊着要按下核武器按钮,其实在台下都拿着筹码等着和对手交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