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3/7页)

猎杀山本五十六

蝎子:对于两千多年间一直仅存在于一个岛上的日本而言,他们根本不懂在一个具有巨大纵深的国土上到底该如何作战。他们不明白,以当时的战略战术水平,广袤的国土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远征欧洲也只能是劫掠一番。所以,如果日本当时真的如某些人所言,只占据东北而不扩大战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我们恐将永远失去东三省。(作者回复:日本人奇怪地相信,通过一场决战,对方就会屈服谈判。)

逍遥王:打仗最终打的还是国力,日本和美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虽然初期可以依靠偷袭获取一点战果,但是日本并没有直接进攻美国本土的实力,更何况美国人向来讲究睚眦必报。只能说当时的日本,举国上下已经彻底疯狂了。

大海:“对于当时已经被美国的‘禁运’紧紧掐住咽喉痛苦万分的日本而言,如果要‘南进’,那么除了山本五十六的办法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请问,“南进”为什么要对付美国?(作者回复:“南进”就是占领东南亚,那边几乎全是英美的殖民地。英国那时候已经被打残了,主要对手就是和英国穿一条裤子的美国。)

丘吉尔的另一面

BillyChou:看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丘吉尔是维多利亚时代成长起来的,就像鸦片战争时的天朝人接受不了“蛮夷”远胜于己的事实,更何况是视荣誉超过生命的英国贵族。所以丘吉尔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然而很早就看到了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又能不拘泥于成见,准确、快速地辨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艰难的时候也从不放弃,最失意的时候也不曾抱怨,直到生命最后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所以他的伟大真的是伟人的伟大。

碧海晴天:读过一篇和丘吉尔有关的文章——《我的早年生活》,对其中一句话印象挺深,“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只萤火虫”。对他的一生来讲,也多少是有所反映。

Sherry:以前读过彼得·德鲁克的《经济人的末日》,出版于黑暗的1939年。书中的说法是如此的惊世骇俗,他说法西斯必将失败,他预测德国和苏联一定会结盟。当时尚未执政的丘吉尔为本书写下第一篇评论,那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1940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沦陷之后,上台不久的丘吉尔曾下令每位英国军官都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在背包里。之前对丘吉尔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些片段,直到看了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丰满了。

“偷袭珍珠港”之后……

逍遥王:偷袭珍珠港之后,更可怕的事情是,美国迅速打捞并修复了绝大多数被日军炸沉的军舰,然后动员国内海量的热血青年参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战斗力。山本五十六苦心计划的战役,在南云一忠那个马鹿的指挥下,从一个战略上的胜利降格为一场局部地区的战术胜利。当然,南云那个马鹿的表演还没有结束,中途岛一役,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斯特鲁恩斯吊打,几乎葬送了整个日本海军。日本跟美帝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即便是日本能取得短暂的战术上的胜利,长期来看绝对还是会被美帝吊打。

程方兴:山本五十六是位冷静的职业军人。“我们只是唤醒了一个巨人而已。”这句说得非常客观。但是当时的日本,这只被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驾驭的怪兽,已经被血色和暴力蒙住了双眼,只会更加疯狂地冲向战争的深渊。所以说,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明达:就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同一天,日军进入上海英美租界,从此上海结束了孤岛时期;当天早上,正在香港读大学的张爱玲被炮声惊醒,在这一天日军袭击了香港,香港不再是一块飞地,香港保卫战就此展开。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写道:“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幕’,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1944,刺杀希特勒

Altman林泓釗:关于施陶芬伯格行动的细节和国民对他的看法,还有“二战”中德国普通军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推荐大家看一下《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一书。

Faner.Poon:很多事冥冥中自有安排,要说希特勒是大魔头,没错,但只不过他也就是当时德国集体意志的具象化而已,英国脱欧、特朗普得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换成了另一个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可能也会成为希特勒。

张怡娜:中学时曾经有一套书叫“五角丛书”,其中有一本好像就叫《刺杀希特勒》,书中详细讲了这个故事,印象挺深,其中讲到主角施陶芬伯格尽管已经开始反对希特勒的侵略,但是在战场上依然勇敢作战。最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始终拒绝军队突围的请求,葬送了几十万德国精锐,这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刺杀。(作者回复:施陶芬伯格的观点是:作为军人,职责是为国家赢得战争;但作为国人,必须铲除“瘟疫”希特勒。)

烟小火:乱世中,有人沉默,有人爆发。不能说沉默的人都没有担当,也不能说站出来的人就一定是英雄。只是我们都会钦佩他们的孤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想做的事情付诸实践的。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宇:推荐一部电影《狂怒》,它讲述了攻占柏林的故事,讲述了真实的战争与人性。

诗敏:准确地说,如果没有苏联人的牺牲,“二战”的进程与走向,完全无法预知。道理非常简单,看看德国在苏联损失的部队总数,占据了德国最早装备的最精锐的摩步师和装甲集群的绝大部分。经常看到网上有些很搞笑的论调,说打败德国的是严寒,不是苏联红军。说这话的人大概想象不出当年苏联红军T–34坦克集群冲锋时碾轧一切的威势吧。

阿基拉头:被洋洋洒洒的文字一笔带过的是无数场惨烈的战斗和永远不能醒来的人们,面对一个个数字,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沉重和震撼。愿战争永不再临。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ZOE:唉,很难说原子弹的研发对全人类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面对爱因斯坦的后悔、投弹者的不后悔,以及日本民众的死伤,只能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