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那些事(第2/3页)

它在票房上的大为成功使我相当不解。后来我有些明白了——中国电影观众基本上又换了一代人,“80后”在人数上已不再是主体,“90后”成为电影院的常客了。

与前几代人相比,“90后”是与书籍最疏远的一代人。这样的一代人,最容易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成为电影明星的所谓粉丝。

从心理学上分析,粉丝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明星绑架了——恰恰相反,他们经常有种是明星上帝的良好感觉,仿佛明星是他们创造的亚当或夏娃。他们参与到一切关于某明星的话题热议之中,以为正是他们在决定着明星人气的涨落,以为自己是热门话题的弄潮儿,于是便“我说故我在”了——若有谁指出他们只不过是无形巨手所推动的广告链上的别人利益目的之实现的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因煞了自己的风景而大光其火。当然,这里所言是部分,非整体。

追星是最容易在中产阶级以下人家之儿女间传染开来的社会风习病——但也同时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佐证。而粉丝族群的主体,确乎是由低文化青年构成的。学历层级越低,表现越荒唐。与“80后”“70后”“60后”中的小字辈相比,“90后”吃的苦少,见的家庭困状少,对父母之不容易的悯情也少。

正穷着的人家的儿女是不太会追星的。

极孝敬父母的底层人家的儿女也是不太会充当粉丝的。

在已不再穷了的人家长大,从小惯受宠爱,且深受明星宣传现象浸淫的青少年,才会以充当粉丝为虚荣——而这一种虚荣是最可怜的虚荣。

同是粉丝,对有的人是娱记工作,对有的人是第二职业,都是钱所驱动的——大多数本性粉丝,往往看不明白别人的策划,反而会误将彼们的雇用粉能力误当成超己素质,暗觉惭愧,企图以更竭力的表现证明自己在粉丝圈的存在价值。

葛优是“50后”“60后”的开心果。

周星驰是“70后”“80后”的开心果。

下一代人大抵不“热恋”上一代人“热恋”过的星,正如初恋的人大抵恋“崭新”的对象;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对“90后”而言,王宝强属于当红新星。《泰囧》的票方业绩,其吸引力占大头。

“80后”“70后”的身上有“60后”“50后”的文化基因。

“60后”“50后”身上有时代的影子——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大多数人渴望与思想发生亲密接触的中国;而思想主要不在电影院里,在书里。

2005年后的中国,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出版业开始滑坡。电脑、手机在国外的另一叫法是接传服务器,对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更是解闷和提供乐子的东西。

“90后”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与“80后”也有分明的代沟——电影对于他们如同超大屏幕上的电子游戏,他们对所追之星的要求也很简单——亲(或乖),多给点儿乐子哈!但也别太低俗。那样你掉价,我们也没面子!

故2005年后,影视明星单靠演技而不善于与粉丝进行嘻哈交流的话,人气就怎么也高不到哪儿去。而一部电影缺乏搞笑元素的话,方方面面再是上乘之作票房也高不到哪儿去。

然而每年仍有佳片,是电影人对电影之敬爱心的奉现。

印度电影若无歌舞,印度之电影观众便不买账。

中国电影若无乐子,当下的观众也看得不够开心。

我并不排斥喜剧——《大话西游》《功夫》都是我爱看的。《捉妖记》其实也不错。

我只不过困惑于这样一点——一个民族对笑像对美食般没够的话,将来会怎样?

现在,人们对于明星们片酬甚高似有微词。我认为就电影而言,是谁都无权干涉的事。

电影投资多是民间资本,是私钱。私钱慨予,谁又凭什么干涉呢?

但我预见,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至峰值,若无题材的拓宽,至2020年,能将目前票房业绩维持为常态便很不错。估计,也许还会下滑。那也未必是坏事,因为那时,题材上类型上,或会产生出新品种来。

好莱坞被叫作“梦工厂”,电影院被叫作“梦空间”是有一定道理的。

梦是脱离现实的,而人有时需要脱离现实一下,这是电影可持续存在的根据。全世界的电影都有此倾向,证明现代的人类需要脱离一下现实的想法强烈了。

但电视是在家里看的,电视剧似应以现实题材为主。否则,人脱离现实的时候未免太多了。

国产之电视剧,近年争相大播古装片。今年例外,现实题材电视剧多了,是好现象。

恰恰是古装片,成本越来越大,明星片酬越来越高。今年已突破每集五百万,明年也许会突破六百万。顺其自然,三年后突破一千万绝无悬念。

虽然,广电总局已将电视剧的售权限制于“两星”了;但一千万劈开来卖给“两星”,每“星”的收购价却在五百万。

也就是说,即使以每集一千万为上限,出品方仍可以每集五百万的成本来投入。

而绝大多数古装片,其实内容并无任何大制作的价值——往最高了评价,“景泰蓝馒头”而已。

此类电视剧,比“天价月饼”更离谱。

谁肯一再投入那么高的资本呢?

民间经济体。

中国之民间资本,雄厚得富可敌国。也有种种基金介入——基金是高利息集资游戏,不转投就玩完。股市风险大,房地产慢,投资古装电视剧资金回笼快且无风险。

为什么非青睐古装片呢?

高投入才有高回报。

就那么有把握不亏吗?

好比“炒楼花”,只要预先有两家电视台接盘就稳赚不亏。

电视台高价收购就不怕亏吗?

古装片集数越长广告越多,成本越高广告招商价也越高。即使亏了也没什么,电视台是总体赢利的,年底业绩结算才见英雄本色。

企业竞争那么高的广告划算吗?

全国每年的广告费是天文数字,所谓广告费是一定要花掉的钱;你不肯花就会有别人抢在你前边花。花在古装电视剧方面,当下仍是最先考虑,甚至被认为是最佳抉择。广告成本大了,产品价格不就提高了吗?

当然的。

近年还有什么东西的价格是没提高的呢?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经济利益环——雄厚而又对实业投资不感兴趣的民间资本,力挺古装电视剧之种种策划和出品;制作方以明星为饵,将钓钩甩向电视台;电视台是中国的“追星大佬”,既无水平判断一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亦无兴趣进行判断,唯明星马首是瞻而已。它们复将钓钩甩向企业广告部门或广告公司;后者买单后,将费用摊入产品价格。再高额的广告费用摊入海量之产品后,单价的涨幅通常是毫不显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