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不“醋”(第2/2页)

也许,在黛玉的头脑中,思想和王夫人们是一致的——袭人毕竟是服侍宝哥哥的,又一向服侍得好,爱竹及笋,所以不“醋”。

也许,那黛玉情窦初开,对爱的需求,更主要地痴迷于一个“情”字。百分之百的占有愿望,也更集中地体现于一个“情”字。恰在“情”字上,自信袭人绝对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至于性的方面,反而忽略。故即使袭人对宝玉由侍起侍眠发展到奉体于枕席,也是不甚在意的。虽然,她和宝哥哥两个偷看《西厢记》,也曾羞得脸儿绯红,显然对性事也是心有向往的。

也许……

但无论有多少也许,这么一个“也许”,怕是怎么绕也绕不开的,便是在林黛玉的观念之中,对于男人包括她所知爱的宝哥哥纳妾甚而婚前拥有性实习对象这种事,是与当时的普通女子们一样持认可态度的。并且,她头脑中也许还存在着相当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她的认可态度,是由当时贵族们的生活形态所决定的,无须析究。她头脑中的等级意识,虽也无须析究,却很值得一评。而且,是历来的“红”学家、评“红”家们不曾评到的。

分明,在她眼里,袭人左不过就是个丫鬟,是个下人。故袭人对宝玉怎样,宝玉对袭人怎样,左不过是下人与主子、主子与下人的一种关系罢了。即使那一种关系发展到了在肉体方面的不清不白暧暧昧昧,也还是一种主子与下人的关系。无论宝玉娶了她自己,或宝钗,或竟娶了她俩以外的哪一个,袭人迟早注定了都将是宝玉的妾,这一点,大观园上上下下的人心里都是有数的。黛玉也不可能在这一点上竟多么迟钝。但即使做了妾,也还是由下人“提升”了的一个妾啊!

所以,宝钗之容袭人,体现着一种上人对下人的怀柔,一种“统战”,一种团结,一种变不利为有利的思想方法。而黛玉之容袭人,则体现着一种上人对下人的不屑,一种漠视,一种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值得一“醋”的上人姿态。

故可以想象,设若宝玉果而娶了黛玉,袭人即使为妾,那日子也肯定是不怎么好过的,也肯定是不如平儿的。凤姐对平儿也是“醋”的,但毕竟视平儿为心腹。黛玉对袭人,则也许连凤姐对平儿那样也做不到。她可能干脆连袭人是妾的角色也不考虑,依旧地只将袭人当使唤丫鬟对待。

黛玉确乎是令人同情的。自从她的父亲也死了,她在大观园里的处境,也确乎近似着寄人篱下了。她的清高决定了她在下人中绝不笼络心腹。她幽闭的性情决定了她内心是异常孤独的。只有宝玉是她在大观园里的精神依托。也只有宝玉配是她未来人生的依托。起码以她的标准来衡量是那样。而宝钗,另一个与她处在同一等级坐标线上,但人气却比她旺得多的小女子,会轻而易举理所当然地将她的宝哥哥夺了去。

宝钗是由于其等级的先天优势才令黛玉终日忐忑不安、心理敏感、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袭人是由于其等级的先天不足才绝不能构成对黛玉的人生着落的直接破坏。

宝玉则由于其等级的“标识”才成了钗、黛的必夺之人。在钗,意味着锦上添花;在黛,意味着雪中偎炭。设若宝玉非是大观园中这一个宝玉,而是大观园外那一个甄宝玉,钗、黛还是会如此那般地去爱的。只要那甄宝玉也是贾母的一个孙……

黛玉悲剧的最大原因其实在于——她的视野被局限于大观园;而在大观园里的等级线上,只有一个贾宝玉。在她自己的等级观念中,也只有一个贾宝玉。

归根结底,爱情和世上的其他万物一样,它的真相是分等级的。几乎关系爱情的一切悲剧,归根结底又无不发生于那真相咄咄逼人地呈现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