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2/6页)

德国人以昂贵科技替其士兵护身,借此减轻战争的残酷;奥匈帝国人(战前和战时)紧缩开支,把他们的步兵像垃圾一样丢弃。一九一五年有位俄国将军坦承,“德国人不惜消耗金属,我们不惜消耗人命”,这句话用在奥地利人身上同样贴切。一九一五年六月随德国部队快速穿越波兰时,哈里·凯斯勒(Harry Kessler)中尉停下来检视奥匈帝国某次进攻后的残骸:“数百万只苍蝇和一股又浓又湿的气味……森林里布满横七竖八的尸体,全是奥地利人的尸体。脸已全黑,像黑人,已半腐烂,表面覆盖污物和土。几乎每棵树旁都有一具尸体……那是这场战争最血腥的事件之一,而且毫无意义或成果。”[10]诚如凯斯勒笔下逸事所间接表示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乃是德国人的突破性进展,而非奥地利人的突破性进展。这时俄国炮兵团全团一天只有十枚炮弹可用,但奥匈帝国的战斗报告显露的是更为徒劳、代价更大的进攻和有限的战果。[11]

一九一五年十月,终于打败塞尔维亚。马肯森打赢戈尔利采之役,即奉命接掌由马克斯·冯·加尔维茨(Max von Gallwitz)的德国第十一集团军和赫尔曼·冯·科费斯的奥地利第三集团军组成的暂编兵团。他们南攻,渡过多瑙河,两个保加利亚集团军则西攻,人力、弹药都已枯竭的塞尔维亚不支倒下。有位哈布斯堡外交官严正宣告,这场战役将“对东线战局有决定性影响”,将打开通往亚洲的补给线,使同盟国取得急需的石油、金属等物资。这位奥地利外交官十月下旬呈文外长布里昂,说“塞尔维亚这一障碍的垮掉,将使我们终于掌控这一至关紧要的战略路线和多瑙河通道”。[12]保加利亚人十月八日拿下尼什,十一月二十四日拿下比托拉(希腊语称莫纳斯提尔)。加尔维茨部顺着摩拉瓦河往南猛进,一路只遇轻微抵抗,将塞尔维亚彻底一分为二。到了十二月中旬,加尔维茨部已一路挺进到马其顿的库马诺沃(Kumanova),距萨洛尼卡只有一百六十公里。埃伦塔尔和弗朗茨·斐迪南只能把拥有萨洛尼卡当作梦想;而今德国人就准备要实现这梦想。拿下萨洛尼卡是德国人更大策略的一部分。根据这策略,要先拿下有“英国的第二个直布罗陀”之称的此地,然后拿下“通往三个世界的门户”苏伊士。这一进攻将由马肯森领军。[13]

德国皇帝会晤新任奥地利皇帝

一九一七年三月的西克斯图斯事件,乃是奥地利躲掉战争的最后机会。德皇(左)风闻此事后,把奥地利新皇帝卡尔一世(右)叫到德军总司令部,逼他回头。卡尔自称“和新生儿一样无知”,温顺地接受德国所有要求。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但德国人只能延长这场战争,无法打赢这场战争。他们在蒙斯(Mons)、伊普尔消灭英国远征军,赫然发现有二十五个军的基钦纳“新军队”形成于狼藉的尸体之后,五百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扼住德意志民族的咽喉。德国人一九一四年杀死、打伤或俘虏无数俄国人,却在来年面对兵力更大的一支俄军。从一九一六年至战争结束一直统筹德军作战行动的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曾以一句话总结他的战略缺陷。他写道,“确立纯战略性的目标之前,得先思考战术,若不可能在战术上成功,追求战略目标只是徒劳”。此言甚是(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略计划整体来讲失败,因为强攻壕沟的打法无法实现那些计划),但鲁登道夫太自负,相信借由改进其战术,他能克服此战争无法克服的战略难题:一亿两千万人的奥德同盟要如何打败有两亿六千万人口,拥有更多兵力、船舰,国民收入比同盟国高六成的协约国联盟?[14]德国人战术很高明,战略却奇糟,未坦然评估自己、奥地利人与敌人的实力差距。一九一四年七月时若这么做,他们会务实寻求外交解决,而非开战。

奥匈帝国未与行事愈来愈不顾后果的德国保持距离,反倒局促不安地投入德国的怀中。这并非势不可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八十六岁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终于在申布伦宫去世,卡尔大公(这时已是卡尔一世皇帝)透过任职于比利时陆军的大舅子西克斯图斯亲王,询问与法国、俄国个别媾和的条件。随之展开的西克斯图斯事件(Sixtus Affair),一九一七年三月时达到决定性阶段,且是奥地利躲掉德国主导的战争,救亡图存的最后机会。透过西克斯图斯转达的协约国媾和条件——要求交出阿尔萨斯-洛林,恢复塞尔维亚、比利时的独立地位——奥地利“无兴趣看待”俄国声索君士坦丁堡之事。

鉴于奥匈帝国已遭遇如此多的惨败,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卡尔皇帝收到消息后既惊且喜,表示要大力促成。[15]遗憾的是,他在书面上表示愿大力促成,实际行动却拖泥带水。一年后德国人风闻此事(此前克列蒙梭公布卡尔的信函以分化同盟国阵营),鲁登道夫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将卡尔叫到德军总司令部,逼他回头。卡尔皇帝先是说谎(那些信是“伪造”的),然后归咎于他的外长(外长扬言如果皇帝坚决不同意他会自杀),最后向德国人求饶,宣称他“像新生儿一样无知”。德国人向这位回头浪子提出的条件很严苛:只要战争没停,军事和经济上都要唯柏林是从。

这时时局进入关键时刻。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概述的美国在欧目标——总结于美国参战十个月后的一九一八年一月他所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里——只要求重组奥匈帝国,而未要求将其解体。英法仍极乐见出现改革后的奥匈帝国,作为战后防止德国或俄国扩张的屏障。如果卡尔皇帝要抽身,此刻就得抽身;俄国人已被打退出战场,意大利人在卡波雷托之役后也几乎如此。一九一八年开始时他所短暂享有的优势,此后将不再有。德国人正准备以从俄国调来的部队,在西部战线发动一大规模攻势。将军生涯步入尾声的康拉德,即将在愚蠢的皮亚韦战役(Battle of Piave)中再失去三十万官兵,从而(在一九一八年六月)把在卡波雷托战役中所赢得的,大部分吐了回去。只让境内百分之七公民享有选举权,不让其斯拉夫裔、罗马尼亚裔人民享有美式“自主发展”待遇的匈牙利,不是那种会在威尔逊重新审视大局后存活的伙伴。[16]

换句话说,机不可失,若背叛同盟国阵营,卡尔皇帝将获得厌战的协约国某种程度的支持,但卡尔未这么做,反倒软弱屈服于德国的压力,让德国接管奥匈帝国境内所有事物(部队、铁路、公路、军火、工厂),甚至誓言此后奥匈帝国将为保住斯特拉斯堡作战到底,一如为保住的里雅斯堡作战到底。[17]威尔逊总统最初愿意与奥地利人合作,此刻则嫌恶转身,不再理会那个“德国政府的附庸”,并在一九一八年九月承认捷克、南斯拉夫“民族委员会”,从而为肢解奥匈帝国揭开序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