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 离婚(第2/3页)

孔子发觉了这个问题,不过他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依然向子路灌输周礼的知识。因为他知道,子路自己会提出来的。

果然,子路实在忍不住了。

“老师,我能不能只学周礼,但是按照我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人啊?”子路终于还是向孔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不行。”孔子说得不容辩驳。“当年一个东夷女子仰慕周朝的文化,老公死了之后,决定终身不再嫁。可是,她找了个性伴侣。不嫁虽然不嫁了,可是却违背了中原文化守贞节的原意。苍梧有个人,也是仰慕中原文化,他娶了个老婆很漂亮,于是就跟哥哥交换了老婆。虽然这样体现了兄弟之情,可是这违背了人的伦理啊。你说你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人,怎么知道是不是做对了呢?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你必须强迫自己按照周礼来为人处世。”

“老师,我明白了。”子路明白了学习周礼的重要性了,对周礼热爱起来。

按《说苑》。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离婚】

按照约定,子路的学费由做家务来抵。子路很自觉地遵守了这一条,每天下课之后的第一件事,以及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都是做家务,孔子家里的重体力活都由子路包办了。

在孔子看来,子路这人除了鲁莽一些、愚钝一些,其余的都是优点,诚实、直爽、勤奋、好学、忠诚等等,让孔子对他非常放心。

可以说,子路来了之后,孔子感觉轻松了很多。

于是,孔子决定给子路做套衣服,作为对他的奖励。

“老婆,明天去买点布料回来,给子路做件袍子。”孔子叮嘱丌官氏。

“什么?”出乎孔子的意料,丌官氏的反应出奇的激烈。“给他做衣服?他白吃白喝白上学,还给他做衣服?你脑子进水了?你怎么不说给我买点布料做件衣服呢?”

孔子愣住了,半天没说话。

孔子和丌官氏的关系一直不算太好,等到孔子开始办学校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更加糟糕。丌官氏一直抱怨孔子不会挣钱,不能给她体面的生活。那时候,孔子已经不太愿意理睬丌官氏。

开办学校之后,由于招生情况不理想,孔子的心情也很不好,丌官氏唠唠叨叨,夫妻两个吵过几架,冷战过几次。

等到孔子从伟大首都回来,一门心思忙于招生教学,完全没有时间去管丌官氏,丌官氏认为自己受到冷落,整天阴沉着脸,对谁都没有好话,有时还让孔子在学生面前没有面子。为此,孔子非常生气,索性与丌官氏分居。

“我再问你一次,去不去买?”半天没说话,孔子尽量压住气,问道。

“不去。”丌官氏也不害怕。

“去不去?”

“不去。”

“那好,你回宋国吧,咱们离婚。”

“什么?”

“离婚。”

“你这个没良心的男人,千刀杀的男人,呜呜呜呜……”

丌官氏哭了,她没有想到孔子竟然要休了她。

孔子冷冷地看着,什么也没有说。

孔子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但是他是一个一旦决定了,就决不改变的人。他忍的时间太长了,他认为自己无法再忍受下去。他认为,如果让丌官氏再待下去,自己的事业将会毁在她的手里。

丌官氏还是被送回了宋国的娘家,送他回去的就是子路。孔子让子路带了许多腊肉和布料,即便是休了老婆,孔子也想做得仁至义尽一些。

关于孔子休妻,在《大戴礼记》中有记载。

至于孔子为什么休妻,答案在《论语》中。

按《论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孔子说,唯有女人和小人难养,亲近他们就放肆,疏远他们就怨恨。

作为一个学问家,孔子说这样的话不会是心血来潮,更不会是道听途说,一定是他自己的感受。

孔子养过的女人有几个?他母亲没有被他养过,他养过的只有老婆丌官氏和女儿孔雀。而能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就只能是丌官氏了。

所以,孔子所说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就是指的丌官氏。而丌官氏被休,也就是因为她的“不孙”和“怨”。

近年有所谓的专家认为孔子所说的“女子”应该是汝子,以此证明孔子对女子没有偏见。这样的说法荒谬可笑缺乏常识,当面骂自己的学生,这是孔子吗?再说,汝与子可以放在一起用吗?汝近乎于蔑称,子则是尊称,汝子的意思大致就是“尊敬的王八蛋们”。

传统上,后世以为孔子瞧不起妇女,其实不然。

在《论语》中能够找到的孔子关于妇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两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第一条。不过,这句话只是孔子对自己家庭生活失败的一句感慨而已。

《论语·泰伯第八》有如下一段: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周武王说自己有十个贤臣,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夫人武姜。孔子在这里偏偏说“其中一个是女人,实际上只有九个贤臣”。

历史上,不管是赞成孔子的还是反对孔子的,都把这句话看成是孔子歧视妇女的证据,其实不然。按照周礼,夫妇一体,因此武姜并不是周武王的臣,甚至武姜的父亲姜太公都因此不算周武王的臣。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武王并没有十个贤臣,而是武王和武姜有九个贤臣。

所以,这句话非但不是歧视妇女,反而是替妇女正名。其实,孔子不歧视妇女,也未必就很喜欢妇女,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源于他喜欢咬文嚼字,一定要把这句话的关系表达清楚。

可以说孔子对妇女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但是他绝对没有想法要改变妇女的地位。

【准备站队】

孔子休妻的当年,伟大首都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孔子一方面为老子的安危担心,一方面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

孔子发现,王室已经没有实力,基本上名存实亡,财富和权力都到了卿大夫的家族那里,反而王室的子弟两手空空,于是,利益和权力之争必然爆发。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周礼被破坏了,如果大家始终遵守周礼,那么周王就不会被架空,王子王孙们就总是吃香的喝辣的,卿大夫的家族也就没有机会把持国政,把国家掏空。而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周王手中的时候,国家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