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丧家之犬(第2/3页)

“别管他们,我们继续演练,难道砍倒一棵大树就能阻止我们吗?”孔子下令,就在大树旁边继续演练。

“老师,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是不是刚才那个监工把老师的话告诉了桓魋呢?咱们还是走吧。”子贡劝孔子。

“怕什么?既然上天把高尚的德行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孔子不肯,又拿出了在匡地时候的牛气。

按《论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没等大家摆好架势,一个看热闹的宋国人走了上来,直接来到孔子身边。

“鲁国人啊,快逃命吧,再不走,他们就调集军队来杀你们了。”宋国人说。

“为什么?”孔子有点紧张了,急忙问。

“为什么?公子辰和公子地的事情你们不知道吗?”宋国人反问。

“那什么,不要练了,赶紧收拾好东西走人,越快越好。”孔子变了脸色,不再坚持演练,而是立马逃命了。

为什么孔子听到公子辰和公子地就要逃命?

【宋国的故事】

宋国的国君是宋景公,他非常宠信桓魋,两人好得像一个人一样。

宋景公有个弟弟叫公子地,公子地非常宠信蘧富猎,好得也像一个人一样。公子地把自己的家产分成了十一份,分给蘧富猎五份。

公子地有四匹白马,都是好马,经常拿出来炫耀。桓魋就看上了这四匹白马,找个机会请宋景公帮他弄过来。

“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弄什么。”宋景公也不含糊,派人去向公子地要,就说是自己想要。

听说是国君要,公子地没办法,只能给送了过去。

宋景公拿到这四匹马,当即命令人把马脖子和马尾都染成红色,送给了桓魋。桓魋非常得意,用这四匹马套上车就出去炫耀了。桓魋的马车在大街上转悠,早就有人去报告了公子地。

“什么?臭狗屎,原来是你把我的马给弄去了。”公子地本来就瞧不起桓魋,如今知道自己的马是被他给抢去了,当时就火了。

公子地也没客气,立即派了人出去,正碰上桓魋,把桓魋揪下车来,一顿暴打,之后又把四匹马给抢了回来。

桓魋挨了一顿打,马也被抢走了,皮肉之伤之外,又大大地折了面子,在手下的搀扶下去见宋景公。

“我,我没脸在宋国混了,我,我干脆去鲁国算了,呜呜呜呜。”桓魋哭诉完自己的悲惨遭遇,就要流亡去鲁国。

“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啊,呜呜呜呜。”宋景公拉住桓魋,不让他走,又让人把大门关上。

两人抱头痛哭,把眼睛都哭肿了。

宋景公有个同母弟弟叫公子辰,看见宋景公哭成这个样子,觉得这下子让国君很没有面子,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

“哥啊,你能把家产分给蘧富猎,却舍不得给桓魋四匹马,这也太不公平了。为了给主公一个面子,我建议你出国流亡。我敢说,不等你走出国境,主公就会派人来挽留你,这样给主公一个面子,对大家都好。”公子辰大概是从书上看到这个办法,向公子地建议。

“好好。”公子地也觉得自己这个事情做得有点过分,应该首先作出姿态来。

于是,公子地宣布流亡陈国,带着一家老小前往陈国了。

公子地一家磨磨蹭蹭地走,就等着宋景公派人来挽留,谁知道一直走到了陈国,宋景公都没有派人来挽留。这下,弄假成真了。

“狗日的公子辰,忽悠我啊。”公子地在陈国大骂公子辰。

公子辰呢?

宋景公不肯挽留公子地,公子辰就去请求他挽留,可是宋景公说什么也不肯。

“奶奶的,太不仗义了。”公子辰大骂宋景公,骂完之后,就觉得是自己害了公子地,“我要是不流亡,不就等于是我欺骗了哥哥?”

公子辰很仗义,随即也流亡去了陈国。

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时任鲁国司寇),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陈国的支持下联手进入宋国的萧地,以此为据点背叛了宋国。

从那时候开始,宋国与陈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

【丧家之犬】

孔子师徒急匆匆逃走,不过不敢向南走,因为向南是陈国,桓魋一定会追过去。于是,孔子师徒转头向西,先到郑国,再从郑国转道陈国。

这一天来到了郑国的一座城邑,不知道什么原因,孔子竟然和弟子们走失了。弟子们很着急,于是分头去找。子贡和胡乱一组,一边走一边问。正走着,前面来了一个农夫。于是,子贡上前去问。

“请问,有没有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子贡问。

农夫想了想,说:“嗯,我倒是看见一个人在东门转悠,身材很高,有点驼背,东张西望的样子,像一条丧家之犬。”

“没错了,那肯定是老师了。”子贡断言。

于是,子贡和胡乱赶往东门,果然看见孔子在那里转悠。

“老师,可算找到你了。”子贡和胡乱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找到了孔子。

“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孔子问,他也松了一口气。

于是,子贡把那个农夫的话复述了一遍。

“哈哈哈哈。”孔子笑了,想了想说:“他对我的外形说得不准,可是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准确啊。”

按《史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免,其项类本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之犬,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岁。

按《论语》。子曰:吾六十而耳顺。

即使被人说成丧家之犬,孔子也能欣然接受,确实是耳顺了。

孔子为什么不在郑国寻求发展?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郑国被公族瓜分,其情况比鲁国还要严重,因此所谓的君君臣臣是无法受欢迎的;其次,郑国本身对周礼也并不感冒,还制造了刑鼎,运用了竹刑,本身就是对周礼的否定;再次,鲁国和郑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鲁国人在这里很难被相信。

好在,孔子师徒很顺利地通过了郑国,之后进入陈国。

【孔子在陈国】

孔子在陈国住在了司城贞子家,当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两人之间有些交情,因此前来投靠司城贞子。

不过,孔子对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失望,他原本以为陈国还是一个周礼国家,可是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残垣断壁的破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