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章 好学生(第2/3页)

随后,宓子贱四处寻访,寻访出十九个贤人,与他们成为朋友,凡事向他们请教。具体的事务,也都分派给恰当的人去办。

有智囊团出谋划策,有手下具体操办,宓子贱在单父的生活潇洒得可以,平时就在衙门里谈天说地,弹琴唱歌。可就是这样,单父治理得不错。

后来孔子听说宓子贱干得不错,特地前去看望弟子。去单父的路上,路过一个城邑,治理这个城邑的是孔子的侄子和学生孔蔑,也是经过冉有的推荐坐到了这个位置。既然到了这里,孔子决定去看看侄子干得怎样。

“自从当官以来,有什么得失啊?”孔子问侄子。他对侄子其实一直不太看好。

“叔啊,要说得到了什么,还真不知道。不过要说失去了什么,那至少有三样。”孔蔑开始诉苦,一边说话一边掰指头。“第一呢,公务繁忙,没时间学习了;第二呢,工资太少,喝粥都不够,不能照顾亲戚们,因此亲戚们都疏远我了;第三呢,还是公务繁忙,没时间参加朋友们的婚礼葬礼之类,朋友们也疏远我了。唉,当官真不是人干的活。”

孔子斜了他一眼,没说话,走了。孔子非常不高兴,自己辛辛苦苦托冉有给他弄了这么个差事,还一大堆不满。看来,今后这种狗屁事少管,就算是亲戚,自己不上进有什么用?

继续赶路,到了单父。只看见单父到处都井井有条,老百姓的情绪也都很好,孔子就知道,宓子贱的治理确实不错。

见到宓子贱的时候,宓子贱正在弹琴呢。

“子贱,治理得不错啊,怎么治理的?”孔子非常高兴,笑着问。

于是宓子贱将自己的治理方法说了一遍,孔子更加高兴。

“当年尧舜治理天下就是这样的啊,子贱啊,你的能力治理天下也没有问题啊。”孔子夸奖宓子贱,之后又问了一个问题:“我问你,自从治理单父以来,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这个,失去的嘛,好像没有,得到的挺多,至少有三样。”宓子贱想了想说,话说出来就让人喜欢。

“说说看。”

“第一呢,当初读的书呢,现在都可以实践了,所以学问更明白了;第二呢,工资虽然不多,可是能够让亲戚们有口粥喝了,所以亲戚们更亲近了;第三呢,公事虽然繁忙,还是能抽出时间参加朋友们的活动,看望生病的人,所以朋友们更亲近了。”

同样的三件事,宓子贱和孔蔑的回答截然相反。孔子听得笑开了花,心说这样的人谁不愿意帮助呢?这才是我的好学生啊。

“子贱,你真是个君子啊。鲁国要是没有君子的话,怎么能出你这样的人呢?”孔子当面赞扬。

按《论语》。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后来,宓子贱不做单父宰,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巫马期接任。巫马期治理单父的方法与宓子贱截然不同,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天黑了才回家,结果单父也治理得很好。不过,巫马期的身体有些受不了了,于是前去请教宓子贱。

“师弟啊,怎么我治理单父这么费劲,可是你就那么轻松呢?是不是老师有什么诀窍告诉你了?”巫马期好不容易抽了个时间出来,直截了当地问。

“我呢,比较注重用人;你呢,比较喜欢亲力亲为。亲力亲为,当然辛苦;善于用人,自然轻松了。”宓子贱说。

子游做武城宰做得不错,孔子决定也去看看子游,带着几个学生就去了。

来到武城,果然发现老百姓安居乐业,显然治理得不错。来到子游官邸的时候,就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和歌唱声。当然,都是孔子喜欢的乐,换今天的话说,奏的是红乐唱的是红歌。

看见老师来到,子游急忙停止了歌乐。

“子游啊,上班时间卡拉OK啊。”孔子假装生气地问。

“老师,你说过君子治理一个地方要用礼乐啊。”子游急忙说,他以为老师是真生气了。

“哈哈哈哈,我当然说过了。不过呢,小小武城哪里用得着这些啊,你的歌声乐声再好,他们也听不懂啊,杀鸡焉用牛刀啊?”孔子笑了,他一直很喜欢子游。

“老师从前说过啊,君子懂得礼乐则爱人,老百姓懂得礼乐就比较容易领导啊。”子游回答,用老师的话反驳老师。

孔子又笑了,子游真是个好学生啊。

“你们听好了,子游的话是对的,我跟他开玩笑的。”孔子对随行的学生们说,免得大家误会。

按《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杀鸡焉用牛刀,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的心情非常好,子游陪他四处转转,一边转,一边聊天。

“对了,有没有发现什么可造之材啊?”孔子问,他想再招几个学生。

“有—个人不错,此人叫做澹台灭明,很好学也常常给我提出好的建议。这人走路不走小路,如果没有公事的话,从来不进我的屋子。”

“嗯,这么好的人,你问问他愿不愿意来跟我学习啊。”孔子主动说,好学生们纷纷离开了,他也想再招几个有潜质的。

“好啊。”子游很高兴,他也正想把澹台灭明推荐给孔子呢。

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第二天,子游带着澹台灭明来见孔子了。

“老师好。”澹台灭明见到孔子,非常恭敬。可是,孔子看见澹台灭明,却有些失望。为什么?因为澹台灭明长得实在太难看了,用《史记》的话说,是“状貌甚恶”。

孔子没有见过这么难看的人,打心眼里不喜欢他。可是又不好反悔,没办法,收了这个学生,带回了曲阜。

按《论语》。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后来澹台灭明在孔子那里一直不受重视,学了不到两年就离开了。之后去到了吴国,也像孔子一样开设学校,弟子三百人,后来学生中也出了不少人才。

孔子听说澹台灭明的成就之后,曾经感慨自己以貌取人看错了人。

【师徒之争】

公西华本身就是季孙家的疏族,在季孙家担任主持祭祀的官员,一些正式的场合,仪式都由他来主持。一次,季孙派他去齐国出差,要在齐国待上一段时间。恰好冉有来看望老师,就把这件事情对老师说了。

“老师,季孙家里出差都有出差补贴。子华这次去齐国,也是有补贴的,但是从前没有过这样的出差,我想问问老师,你觉得该补多少?”冉有问。一来是问问,二来要显示自己对师弟们很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