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〇章 中国首富(第4/4页)

“咱老大不是不爱他弟弟,更不是没能力,这些年来家里的生意不都靠他吗?可是,他从小跟着咱们走南闯北,捡过垃圾讨过米,下田种过地,出海打过鱼,知道钱来得不容易,因此每花出去一分钱都很小心,没必要的钱一分都不肯花,所以他才会去找庄生把钱要回来。可是小三不一样,他一生下来就是富贵之家,根本不知道挣钱的艰辛,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花钱如流水。如果他去,又怎么可能去找庄生要钱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当初派老三去不派老大去的原因了吧?”

等到陶朱公解释完,哭声没有,闹声没有了,只有老婆目瞪口呆地发呆。

“老头子,早知道这样,你当初怎么不跟我说?”回过神来之后,老婆又责怪起陶朱公来。

“你的脾气,我当时说了有用吗?”陶朱公反驳。当然,当时他的确也有一点侥幸心理。

老婆无话可说了。

【货殖列传】

太史公对商业非常看重,《史记》专有“货殖列传”讲商业以及著名商人,陶朱公名列第一,而计然也有介绍。

按《史记》,至晚在夏朝,中国就有商业,而商朝本身就是商人的朝代。到周朝,商业同样受到重视,而最为重视商业的是卫国和齐国。卫国所在就是商朝原所在,有大量的商人后代,因此历来有经商传统;而齐国的商业受首任国君姜太公的鼓励,因此也很发达。到了管仲和齐桓公时期,齐国的商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因此齐国一直富甲天下。

儒家学说重农轻商,这也是鲁国的传统。不过,最为轻视商业的还不是儒家,而是道家,老子说过:“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说法,就是世界上最好没有商业,没有商人。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一开头就引用了老子这段话,然后一通批判。最后太史公这样反问老子: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招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太史公对富人持赞赏态度,这样写道: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不要以为拜金女是今天的产物,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拜金女。《史记》中有两段专门说到拜金女。第一段是“(中山国)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第二段是“赵女郑姬,设形容,鸣琴瑟,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最终,太史公得到的结论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什么意思?就是人们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发财。发财,是人天生的欲望,不用人教。

有了这样的认识,太史公对于范蠡的崇敬就再自然不过了。所以太史公写道: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第六部·圣贤本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