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太史公说:我每次读《虞书》,读到舜、禹、皋陶君臣互相告诫,只有常常想到天下安危,才接近平安;而左右的辅佐大臣不好,所有的事业都会垮台败坏的文字时,没有一次不流泪的。成王作《周颂·小毖》诗,检查自己谴责过失,为那家族的危难深深地感到悲哀,可以说这不是小心谨慎、担惊受怕、善始善终、守成家业的君主吗?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穷困才修养德性,或志得意满就抛弃礼义,而在安逸的境遇中能思念当初创业的艰难,在安定的环境中能想到开始的不容易;生活在幸福当中,不忘歌唱吟咏勤劳困苦的诗篇,不是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古书传文上说:“统治安定大功告成,礼乐制度才能产生。”天下做人的道理越深刻,他的品德修养越高,他认为欢乐的事物越特殊。水满了不减少就流淌出来,充盈了而不能把握就会倾倒。一般地说,创作音乐的目的,是用来节制过分逸乐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把谦虚退让作为礼的要求,把减损过高的欲望作为乐事,音乐的实质大概就是像这样的吧。认为州与州不同,国和国特殊,人的性情习俗不相同,因此广博地采集各地风俗人情,协调配备音律,用来弥补政治的短缺,移风易俗进行教化,帮助推行政治教育。天子亲自在明堂观看民歌演奏,可使所有的百姓都除掉邪恶污秽,有选择地吸收音乐精神,来培养自己的性情。因此说整理好《雅》《颂》的音乐,那么,百姓就走正道了,响亮高亢的音乐演奏起来,将士就振奋,郑国、卫国的靡婉小曲一演奏,人的心意就迷乱了。等到把音乐和谐协调以后演奏,飞鸟走兽也全会感动,何况心里装着五常人伦、具备爱憎情感的人呢,这是自然的情势吧?

治民的原则破坏短缺,郑国靡乱音乐就流行起来了,诸侯国君为了在邻近州郡显示声望,争着欣赏郑国的音乐来互相攀比高低。自从孔子不能和齐国的歌女一起在鲁国并存以后,虽然退居整理音乐用来诱导世人,作五章诗歌来讥刺当时社会政治,还是没有办法使民风转化。慢慢衰败到六国时代,人们随波逐流,沉湎逸乐,于是一去不回头,最后丧失自身生命,宗族被毁灭了,国家也被秦吞并了。秦二世更是把音乐作为娱乐。丞相李斯进言劝阻说:“放弃《诗》《书》不读,用尽心思去享受声色,殷商时的祖伊担心害怕的就是这个啊;轻视积累这些细小的过错,放纵心意整夜歌舞,这是纣王灭亡的原因啊。”赵高说:“五帝、三王各自的音乐名称不同,表示不互相沿袭。上自朝廷君臣,下到人民百姓,就是要能交往欢欣喜悦,相处情意殷勤,除了这音乐和睦喜悦的情感就不能沟通,散播的恩泽不能流行,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考虑时代选择音乐,何必要有华山的M耳马然后才走远路呢?”秦二世胡亥认为是这样的。

高祖路过沛县作了一首带三个语辞“兮”的《三侯之章》(即《大风歌》),让儿童学唱这首诗。高祖逝世,下令沛县用这首诗四时演唱,祭祀祖庙。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时代都没有任何增加更改,就是在专门的乐府里也是照常演习重复旧曲罢了。到当今皇上登临帝位以后,作郊祀诗十九章,让侍中李延年按顺序谱曲歌唱,任命李延年作协律都尉官。只贯通一部经书的专家不能单独弄懂这十九首歌辞的意思,全部贯通五经的专家,互相讨论研究讲解反复诵读它,才能贯通理解其中的意义,多数是雅正的文字。

汉朝规定用正月上旬辛日祭祀甘泉宫太一神,从黄昏时起,夜间开始祭祀,到第二天天明才结束,祭祀的时候常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上空。安排僮男僮女七十人一起合唱。春天唱《青阳》,夏天唱《朱明》,秋天唱《西皞》,冬天唱《玄冥》。这些歌辞,社会上大多都有,因此不作论载。

又在武帝元鼎四年,曾在渥洼水中得到神马,又再次编曲作成《太一之歌》。歌辞说:“北极太一星的贡献啊,天马下到人间,浑身沾着血一样的汗水啊,嘴里吐着红色的泡沫。驰骋从容不迫啊,抬腿就跨过一万里,现在什么能配得上啊,只有龙是它的伴友。”后来征伐大宛得到千里马,马名叫“蒲梢”,再次编写出一首歌。诗歌说:“天马来啊,西面极远的地方,经历了万里路啊,归顺有仁德的皇上。承受上天的神灵威严啊,降服外国,渡过流沙大漠啊,四夷都来降服。”中尉汲黯进谏说:“一般称王的人制作音乐,上面用来承接祖宗的恩德,下面用来教化亿万百姓。如今陛下得到几匹马,作诗用来歌唱,还要协调用于祖庙祭祀,先帝和老百姓哪里能理解这种音乐的意思呢?”皇上沉默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圣上的命意,应当诛杀全族。”

一般地说,音的起源是由人心受感动而发生的。人心受感动,是客观事物刺激的结果。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动,因此表达出声音;声音互相应和,因此产生变化;变化有了交错规律,就叫音乐;编排声音组成曲调,加上盾牌、斧头、羽毛、牛尾表演就叫娱乐。娱乐是由音乐所产生的,它的本源在于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动。所以人心感到悲哀,他发出的声音急促肃杀;人心感到欢乐,他发出的声音悠扬缓慢;心中感到喜悦,他发出的声音轻松流畅;心中感到恼怒,他发出的声音粗犷暴厉;心中感到恭敬,他发出的声音刚直端方;心中感到爱慕,他发出的声音温顺柔和。这六种表现不是人的本性,是受外界事物激发然后萌动的,因此先王谨慎地处置能感动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志趣,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奸诈。礼仪、音乐、刑罚、政令,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使百姓的思想一致而使天下出现大治世道的。

一般地说音乐是由人心产生的。感情萌发在内,因此表现出声的形式,声音协调成美的韵律就叫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适欢乐,社会政治一定清和;动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愤怒,社会政治一定乖僻;要灭亡的国家音乐悲哀忧愁,他的人民一定很困难痛苦。声音的表现,是和政治相通的。宫声尊重好比国君,商声刚硬好比臣子,角声高低适当好比百姓,徵声悠扬好比繁杂的事物,羽声清飘好比细小的物件,宫、商、角、徵、羽五声不乱,就没有阻滞不和畅的音调出现啦。宫声淆乱音调就放散,是国君骄纵的表现;商声淆乱音调就邪僻荒废,是臣下败坏的表现;角声淆乱音调就忧郁不振,是人民怨恨的反映;徵声淆乱音调就悲哀痛苦,是人民劳役勤苦的反映;羽声淆乱音调就高昂振颤,那是赋税沉重百姓贫困的反映。五声完全混乱失调,更替互相侵越,叫做漫无条理。像这种情况出现,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啦。郑国、卫国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接近亡国的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靡靡音乐,是亡国的音乐,那里政治涣散,百姓流亡,臣下欺骗皇上,徇私舞弊不能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