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请原地跳舞【朝会礼仪】

当您成功穿越到唐朝以后,面临的主要困难,除了语言不通以外,就是礼节方面的无知懵懂了。

我们现代比较平等宽松的生活氛围,是经过多少代人努力斗争才争取来的,古代可是等级森严、繁文缛节相当多。一个所谓“有教养的士人”,青少年时代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得用来学习和遵循各种礼法规矩,走出家门进行社会交往时才不会被人笑话或者遭遇更惨痛的后果。您这个直接从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异星人,要想平安度过最初几个月适应期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说,每天早上起床以后,您被奴仆督促着要去父母房里问安,进门以后怎么做呢?站在当地一伸手说:“爸妈给我今天的零花钱。”——小心快闪!看您那脾气暴躁的老爷子,随手抓起身边个什么东西就丢过来砸您了:“谁家畜牲如此无礼!拉出去打!”

可怜见的,给您揉揉头上的肿包,这就是没有下跪磕头习惯的后果啊······您说您接受教训了,以后见人就磕头?那也不行,乱磕一气同样会闹笑话。 

譬如说您穿越成的这位是个官员,一大早跑进皇宫去上朝了吧。您觉得上朝的时候肯定要行最隆重的礼节,大家一起对着皇帝三跪九叩是吗?那咱们就来看看。

负责指挥行礼的官员一声号令,殿内殿外的上朝官员同时双膝跪倒,您“咚、咚、咚”地连磕三个响头,直起身来,第二次跪倒,又“咚咚咚”磕头三次,再起身,第三次跪倒,“咚咚咚”,好,这算完成“三跪九叩”了。您抬头看看? 

前后左右一大群官员已经不围观皇帝,改来围观您这个奇异生物了。还有几个急赤白脸拿着朝笏走出队伍仿佛要揍您的,八成是要弹劾您“乱朝”的御史。上面的御座上,被您抢了风头的皇帝也是脸色铁青,可能已经有皇家卫士走过来要拎着您脖子丢出殿外,顺便罚扣一个月工资······

所以说,想当然是不行的,轻信那些不严谨的古装电视剧和小说更会害死人。今天我就来跟您说说唐朝人最经常用到的一些身体性礼仪吧。 

还从一大早起床说起。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您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

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您不要觉得这么别扭,那啥“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中古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 

不信您抬头看看,您的父母大人无论是在卧床上躺着,或者正盘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床上梳洗,或者已经坐到食案前开始吃早饭了,他们的重心都很低,离地不太远,因为大家都还是更习惯使用传统的非高足家具嘛。这样您要表达亲近尊敬的感情,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弯下去,在离他们较近的地方跪倒,叩头以后直起腰,就势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视或略微仰望的视线与父母对答谈话,大家都觉得比较舒服。 

如果不这样,而按照我们习惯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后养成的习惯,您进门以后躹个躬,然后双腿并拢站直跟父母说话,而父母坐得很低,变成他们要抬头仰望你,说不了几句脖子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颠倒,老爷子越说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您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跟您差不多。等发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您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您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乖宝宝您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礼,比如说您今天要去当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么拜别父母的时候,您需要“稽首”。来来,跟我一起做。

首先双膝跪倒,慢着点,慢慢跪,这个礼的精髓就在一个“慢”字。慢慢弯下腰,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左手在头上压住右手,跟着身体一起往前弯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触到地面。这时候您的头也弯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围成的圈子里,膝盖前、手掌后。

咦,不要动,不要动。稽首可不能像顿首那样头一触地即起,您得保持这个弯腰伸臂叩头的姿势一定时间,拿出做瑜伽的毅力来吧您······您问保持多久?唔,最稳妥的办法是支起耳朵听着,听头上那个受礼的人发话示意您可以起来了,您再收动作爬起来。“稽首”这个大礼对行礼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经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场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才行此礼,而且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身体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将,都有优惠减免政策。

顺便说一声,和尚道士们也动不动跟人说“贫道稽首了”,但您要期待他们也像正常人一样屈膝跪拜,那可就上当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张自己有特权,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为此一直跟历朝历代官方掐架),号称“稽首了”,其实只是向您弯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儿。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再讲讲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需要跪地的礼节。

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假如您穿越过去以后人缘不错,到处都能遇见熟人,下雨下雪就干脆别出门了,不然走两步往泥水汤子里“啪嚓”跪一下,刚起来没走几步又“啪嚓”跪下······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