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第2/2页)

综上所述,这份研究将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是由《秩律》引发的若干秩级考证,第二是对中国官阶研究框架的理论思考,第三对秦汉帝国品位结构及其变化的阐述。第一项内容相当琐屑,我想不会有很多读者关心那些繁杂的细节,为了阅读方便,我把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后两项内容放在“上编”部分,对《秩律》的细节考证置于“下编”;而由《秩律》考证所引发的较重大论题,则在上编中提供综述。也就是说,有些论题将同时出现于“上编”与“下编”,如战国秦汉禄秩序列的伸展问题,“比秩”问题,“宦皇帝者”问题;但“上编”重在阐述分析,“下编”则为“上编”的阐述提供细节考证作为基础。这样,无须了解细节的读者,就可以免去阅读“下编”时的琐细之感了。最后还须说明,本书的叙述有时会有一些跳跃性。因为本书相当于《品位与职位》一书的续篇,《品位与职位》中业已阐明的论点,本书往往予以简化。由此造成的跳跃感,只要读者同时参考《品位与职位》,问题就不大了。

本书的写作拖得比较久。下编部分完成较早。曾以此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题为“秦汉官阶制与早期帝国官僚等级结构研究”。但中间一度被冕服问题吸引,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承担项目的不便之处,是把人套住了,与学术兴趣的随时转移相冲突;好的地方是有压力,到期就得“交货”。眼看不“交货”不成了,赶紧回到原项目上,把上编完成,鸣锣收兵结项。但服饰方面的收获对本书也有帮助,使本书充实了一些,由此有了第四章“冠服体制”的内容。然而因赶进度,近年学界在《二年律令》上的新成果,就不及一一参考了。视野之外,肯定还有很多论著该看没看。年龄增加伴随着精力衰减,“流光容易把人抛”,体力、精力和写作能力的下降,是无可如何的事情。幸好电子资源带来了一些便利,节省了不少跑图书馆的时间。编辑孙晓林先生仔细审读书稿,纠正了很多疏误错漏,谨致谢忱。

200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