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夺宫 夺嫡之争(第2/2页)

李泰却继续上蹿下跳,甚至对李治进行恐吓:你平时跟汉王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参与太子谋反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治本来就胆小怕事,闻言果然愁眉苦脸,在父皇面前也战战兢兢。只不过李泰没有想到,他的自作聪明反倒提醒了李世民:如果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一生平安。[19]

于是,太宗皇帝毅然决定将太子和魏王同时废黜,后者也被打发到了均州(今湖北省均县)。事实证明,保全三个儿子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李治对两个哥哥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甚至由于担心他们衣服不够,饮食不好,还特地请求父皇下令沿途有关部门给予特别关照。[20]

李治确实孝悌。

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终于偃旗息鼓,太宗皇帝却感到筋疲力尽甚至心灰意冷。他私下对几个心腹大臣说,你们看朕这三个儿子一个弟弟(汉王李元昌)都干了些什么!想想活着真没意思。说完拔出佩刀,竟然要自尽。

大臣们立即上前拦腰抱住。

褚遂良则一把夺过佩刀,交给了李治。

长孙无忌马上就看懂了褚遂良的这个动作,他自己也不愿意错过机会,于是当即问李世民:陛下究竟要立谁?

太宗皇帝脱口而出:我想还是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即表态: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太宗皇帝只好对李治说:拜谢你舅舅吧!

李治就地向长孙无忌单膝跪下。

太宗皇帝又说:不知舆论会怎么样?

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已久。恳请陛下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如果有不同意的,臣万死不辞。

太宗皇帝批准了这个提议,并在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官员。李世民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打算在皇子当中另选一人为储君,诸位说谁最合适?

殿中一片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立为储。

懦弱的李治,就这样成为太子。[21]

其实,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十分可疑,因为太宗皇帝很快就反悔了,打算改立吴王李恪,结果又理所当然地被长孙无忌阻止。可以说,此刻的太子,后来的高宗,其实是被元老派推上台的。他们能够这样,一方面固然因为唐太宗强调君臣一体共治天下,另方面也因为贞观后期权力转移:褚遂良掌握了动议权,长孙无忌则掌握了决策权。[22]

太宗皇帝的心软和退让,当然也是原因之一。

也许,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到了晚年也英雄气短。他只想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长孙无忌等人则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没想到会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就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天上掉下的馅饼却既是李治的,也是武则天的。因为女人虽然不能当皇帝,却可以当皇后。

[14]见两《唐书》之李承乾传。

[15]担任过李承乾老师的先后有李纲、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均为一时之选。以上李承乾事见两《唐书》之李承乾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16]见《新唐书·濮王泰传》。

[17]请参看雷家骥《武则天传》。

[18]见两《唐书》之褚遂良传。

[19]见《新唐书·濮王泰传》。

[20]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五月条。

[21]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同时请参看两《唐书》之长孙无忌传。

[22]见《新唐书·郁林王恪传》,并请参看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