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无字碑 重来未必要卷土(第2/2页)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一点。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对手,这才真是“天作之合”。

实事求是,推进共识,也才是成功之道。

聪明的狄仁杰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龄人的优势,将建储大计变得就像夕阳下两位老人拉家常。对于狄仁杰的这种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听不厌,只不过偶尔也会撒娇使横,打断他说:朕的家务,你不要管![25]

狄仁杰答: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国。[26]

武则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术。

她说:狄公请回头,看看谁来了。

狄仁杰回头,看见了站在身后的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说:朕把储君还给你。

狄仁杰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来。

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杰如释重负。

实际上,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这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其中奥秘和深层原因要到以后才能揭晓。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对此,狄仁杰并无异议。

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

[1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九月及十月条。

[1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八月条。

[19]张氏兄弟向吉顼讨教事,见两《唐书》之吉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二月条,记录颇为详实。向狄仁杰讨教事,见《新唐书·狄仁杰传》,但《资治通鉴》不予采信。

[20]见两《唐书》之吉顼传,其说与《资治通鉴》不同。

[21]见《旧唐书·吉顼传》所引睿宗语。雷家骥《武则天传》也持此论。

[22]以上见两《唐书》之吉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久视元年正月条。

[23]请参看胡戟《武则天本传》。

[24]从麟德元年(664)与高宗皇帝并称二圣同时临朝,到神功元年(697)再次起用狄仁杰,武则天实际执政三十三年,本人则高龄七十三岁。之前可以相提并论的只有汉武帝。

[25]两《唐书》之狄仁杰传都发现和指出了狄仁杰与李昭德等人的不同,那就是“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又,狄仁杰籍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武则天籍贯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两人是并州老乡。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武则天生于公元625年,是同龄人。

[2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二月条。

[27]关于本段史实,正史和野史众说纷纭,尤以《狄梁公传》所记富有戏剧性,以至于《资治通鉴》简略到只有一句话,并在《考异》中长篇大论予以辨证。本书兼采诸传,而以逻辑与常情常理综述之。

狄仁杰不仅为武周重臣,在朝野举足轻重,后世更成为一代名相。宋范仲淹为其撰写的《唐狄梁公碑》也成为历代热门碑文,书家如黄庭坚、赵孟等都曾书此碑,这里选录的是赵孟作品。该碑文极言狄仁杰的丰功伟绩,反映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