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向前:长城尽头流浪开始(第2/2页)

嘉峪关古长城

古时有个习俗,经嘉峪关西行的游人穿过城门后,要向旁边的墙上扔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弹回来,这意味着他们能重返家乡;如果石头落在地上,就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城门旁边的那段城墙早已坑坑洼洼,旁边建有一块牌子提醒人们不要向城墙扔石头。可我们还是偷偷地扔了块小石头,然后穿过城门,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去看一看长城尽头。这段长城从城楼开始,消失在马鬃山上。我们一路走着,来到一条小溪边,一位颇有商业头脑的“企业家”在此布置了帆布躺椅,为游人提供有偿服务。我们在河边的柳荫下,啜着甜茶,打起了哈欠。我们已经到了长城的尽头,无所事事,只能打哈欠了。

2100年前,当古代中国人修建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河西走廊时, 长城经过嘉峪关一路通到敦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嘉峪关到敦煌这一段被废弃了。14世纪时朝重修长城,只截止到嘉峪关。从那时起,嘉峪关就被认为是起始于4000公里外太平洋岸边的长城的终端。

为了纪念本市与这座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历史丰碑之间的关系,嘉峪关建造了一座形似长城的长城博物馆。我们打的前往博物馆。在那里观看了中国东北常见的石砌长城以及西北土筑长城的仿造品。用土夯筑的长城展现了一层夯土一层稻草的建造方式,稻草使得墙体颇具弹性,不易开裂。除了长城复制品和几个模型外,博物馆用带有汉字标题的黑白照片说明了长城是从外太空唯一可见的人造物体。尽管博物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且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我们还是很失望,因为它对第一个建造长城的人只字未提。这座人类创造的浩大工程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战争、悲剧和意义?

天下雄关——嘉峪关

据我所知,第一个建造长城的人名叫蒙恬,幸好我知道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便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时来袭。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大将蒙恬。蒙恬召集30万大军,行进800公里来到内蒙古。蒙恬的部队在内蒙古境内东西排开,在与匈奴作战间隙修建了2000公里的长城。它与当时现存的长城连接起来,绵延3500公里,从太平洋一直到兰州以南的黄河上游流域。

蒙恬还有一件更鲜为人知、但同样突出的功劳,那就是修建了一条把首都咸阳和新建长城连接起来的重要军事要道,即秦直道。这条路有些路段至今仍依稀可辨,它在山区一带宽5米,平原一带宽达25米。据说蒙恬在业余时间还发明了中国书法创作时必不可缺的工具——毛笔。但是蒙恬的功劳招致了他人的嫉妒。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伪造了一封遗诏,命蒙恬自尽。因蒙恬知道遗诏为赵高伪造,故拒绝听命。但是秦始皇的继任者——胡亥是赵高的傀儡,蒙恬最终被逼自尽。他的坟墓俯瞰着长城内的这条军事要道。

虽然嘉峪关博物馆对修建长城之人只字未提,但在一个展厅看到几具“女干尸”后,我们的失望之情才稍许平息了一点。我之所以认为它们是女性尸体,是因为它们的胸部和腹股沟都被盖起来了。展品中还包括几十块装饰在发现尸体的墓壁上的彩绘砖。我注意到有几幅画描绘的是妇女采桑养蚕的情景。为了维护对丝绸的垄断地位,中国人尽力不让西方世界发现他们纺织的秘密。直到6世纪波斯人和印度人才最终揭开这一谜底。出土彩绘砖的坟墓属于6世纪时期,这也许并不是巧合。

我们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于是立刻赶往出土彩绘砖和干尸的坟墓。城东的戈壁滩上有上千座这样的坟墓。它们看起来就像沙海中的波浪,都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嘉峪关和该地区其他边塞的居民因战乱和干旱而大批死亡。最近几年,考古学家发掘了其中13座,并对公众开放。

管理员打开了一个貌似地上户外厕所的房门,原来里面还有楼梯通往地下的墓室。墓室的墙壁上贴着与博物馆一样的彩绘砖,看来墓主人生前生活富足,死后也很风光。可是,尽管墓室顶部有照明设备,里面还是黑暗潮湿,令人毛骨悚然。我们不禁自问,跑到别人家的坟墓里来干什么呢?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趁着能喝,还是尽情地享受冰啤吧。

我们又返回了嘉峪关宾馆。宾馆一晚的房费是170元人民币,即35美元,是目前为止我们住过的最贵的地方。价格绝对虚高。我们登记入住时,服务员指着她后面牌子上的两颗星为高房价辩护。中国旅游局授权酒店依据星级标准收费,旅游局则对星级宾馆定期检查。这种星级评定绝对有猫腻,我们一度想把那块牌子翻过来,看看那背后到底有几颗星——抑或是一颗星也没有。病急乱投医嘛。

我们刚到嘉峪关时,俩人的支气管炎都还没有好利索,所以一回到房间,我们就决定下午喝点啤酒,补写日志。有一个景点我们不得不放弃,那就是祁连山“七一冰川”。嘉峪关地处贫瘠干旱的荒原腹地,但是100公里外却有一处冰川。1958年7月1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这片冰川,因此取名“七一冰川”。但是去看冰川要花两天时间,且所需费用远超我们的预算,而且还要爬山。所以,吃过晚饭,我俩坐在我们入住的二星级(也许是一星级)宾馆的阳台上,舒舒服服地观看夕阳西下,直到一轮明月照亮了祁连山白雪皑皑的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