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哈密:甜瓜特别香(第2/2页)

公元2世纪,大汉王朝的影响首次扩大到中亚地区时,哈密还在它的掌控之外。那时哈密称“伊吾”。在随后的几个朝代,中国对该地区的控制时强时弱。哈密时而处于中国管辖,时而为其他民族所统治。哈密是敦煌和吐鲁番之间最大的绿洲,不仅丝绸之路北线穿过这里通往敦煌和河西走廊,还有另一条支路经哈密向东穿过蒙古直达北京。这是通往华北的捷径。考虑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哈密过去应该是个相当富庶的地方,现如今它竟然沦落到这么凄凉的境地,着实让我们惊讶不已。

第二天上午,我们坐上一辆载满了矿工、开往三道岭的大巴赶往拉南去克古城遗址。

其中的一段公路正在修路,大巴车不时地绕来绕去,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才走了50公里。终于,离三道岭还有一半路程时,我们在一条向南通往五堡乡四堡村的柏油路边下车。司机开走前提醒我们,开往五堡的早班车早就开过去了,而坐下午那班车就没办法赶上最后一班回哈密的汽车。我们心想:这不算什么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还搭不上个便车?我们跟司机挥手告别,等待着开往五堡方向的汽车。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为了取暖,我俩扔起了石头。此时,我们身处荒郊野外,上哪里去搭便车开往偏僻的2000年前的哈密古遗址啊!虽然我们现在离哈密只有50公里远,但我们很可能身处戈壁滩的深处。我俩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着任何有轮子的东西。但是,经过我们身边去往五堡方向的机动车仅有两辆拖拉机,一辆吉普和一辆摩托车。

盖斯墓

两小时后,我俩决定放弃,返回哈密。5分钟后,我们坐在一辆新标致车的后座上。车座和车门上的塑料包装还未拆开,车厢内散发着一股新车的味道。司机是个在三道岭煤矿工作的年轻人。他去过哈密地区的所有地方,为我们讲述了我们无法亲眼一见的拉南去克古城遗址。

他说,遗址就在四堡村外的农田里,几乎无法识别。四堡在维吾尔语中称“Lapchuk”,据当地史学家称,Lapchuk就是古哈密或伊吾所在地。在过去的一千年间,哈密随着水源的改变不断东移,而且照这个帮我们摆脱困境的年轻人的说法,Lapchuk不值一看。在回哈密的路上,他建议我们下次再来丝绸之路应该去看巴里坤草原。巴里坤草原在天山的另一边。天山就像座巨型的白色城墙,耸立在巴里坤草原以北30公里外。可惜,我们已经和晚上的火车有个约会,但是在我们等火车的时候,何不让想象力带我们走访一下巴里坤草原呢?

汉语中“天山”意为“天上的山脉”。天山山脉从哈密向西绵延至乌兹别克斯坦。过去几百年来,天山北部一直是哈萨克族的家园;在此之前,它是蒙古人的家园;再往前,依次是维吾尔人、突厥人和匈奴人。我想,如果有人想研究游牧民族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巴里坤草原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

穆斯林墓地群

哈密北边每天有一班车穿过天山抵达巴里坤草原。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把巴里坤草原称为“Barkol”,这是巴里坤草原西部的一个湖泊的名字。根据《后汉书》记载,每当匈奴被赶出河西走廊,他们就会撤退到这里;而一旦重振力量,他们便于此地再次发起进攻。直到2世纪,汉人才把匈奴赶出巴里坤草原,彻底结束了他们的侵袭。大捷之后,汉人把烽火台修到了巴里坤,以防匈奴再次偷袭。中国人有一套传递消息的信号系统(白天放烟,晚间点火),可以使消息在几分钟之内传到千里之外。

“喂喂,敦煌,这里是巴里坤。没有匈奴来犯。不过大伙儿都渴坏了,再来一车啤酒。”这是我想象的用焰火对话的情形。

我俩等火车时储存了一些哈密的特产。对中国人来说,哈密就是甜瓜的代名词。自从哈密回王把哈密瓜进献给中国皇帝以后,哈密瓜就成了中国最有名的瓜。那是300年前的事,可哈密产瓜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

大多数人提到哈密瓜时,想到的是淡绿色、香瓜一般大的那种,但实际上哈密瓜有十几个品种。目前最受欢迎的品种是“红心脆”、“老铁皮”、“黄炮弹”和“黑眉毛”。我不太清楚哈密瓜为什么这么甜,但肯定和夏日的光照有关。哈密地处盆地,海拔只有750米,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0℃。无论何种原因,哈密出产的甜瓜特别香、特别甜。但是哈密瓜上市的季节是7月到9月,现在已经过季了,我和芬恩只能吃到哈密瓜果脯,但蜜饯瓜片居然和鲜果一样香甜。哈密的厨师还开发了好几种以当地著名特产为主的食谱。除了像“天山雪莲”和“红海银波”这样的美食菜品,还有哈密瓜饭、哈密瓜面、哈密瓜馒头,甚至还有哈密瓜馄饨。如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哈密瓜比萨也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