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不小心就秀了一把(第2/2页)

“农事是一个国家地根本,如果粮食不够,则百姓无以为食,如今流贼之多,粮食不够就是明面上的主因。”崇祯皇帝说这话时,脸色认真了起来道,“因此,在朕的想法中,要控制粮食,价格不能上涨太多,就如建虏入关以来,粮食暴涨,朕现在有精力了,对于这种囤积奇居的做法,必然是要出手的。不过要是一直压制着粮价,就会如同江南那边一样,农民自己就改稻为桑,种植起更值钱,收入更高的其他农作物了。”

“因此,等未来朝廷有了实力之后,就会逐步减少田赋,朝廷平价收购粮食,就能始终控制住粮价了。”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见面前的三个人都面露吃惊之色,特别是孙传庭嘴巴一张,又想说话时,便伸手一拦,同时继续说道,“同时,朝廷要对经济作物征收相应的赋税,以及朝廷对于一些不想让其快速发展的,都要征收高额赋税,也就是说,以后的趋势,用赋税的高低来控制我大明的买卖产出,而不是再向以前一样,对什么都只是一刀切地收税,对什么地区都只是一个标准,还没钱了就加征,这些都要废除。”

听到这话,孙传庭终于开口说了,不过却是一脸诚恳道:“陛下英明,西北百姓土地贫瘠,实在是被赋税给压垮的,而不是西北百姓天生就是叛逆。如今流贼肆虐之势头,虽已被臣等镇压,可依臣之见,他日必定死灰复燃。如若朝廷以后从根子上解决,微臣敢保证,流贼平定,指日可灭!”

这三人中,其实要论起学问,当属洪承畴最高。他从小家境贫寒,是从偷听别人上课开始地学习之路,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可是,他对崇祯皇帝所说得经济方面地阐述,却听得半懂不懂的,不由得也问道:“如今光是赋税都已经征集到很多年后了,陛下还想减少田赋,难道朝廷靠征收其他赋税,就能补上不足?”

崇祯皇帝听了,呵呵一笑道:“粮田产出,其实还真未必有多少价值,最主要的,其实还是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以后朕会鼓励其他高价值行为,另外,再成立朝廷控制的商铺,专门用来做一些会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生意。嗯,就是卿等所想,这些事情就是要与民争利,或者说,民就不能参与进来,这是底线!”

看到三个臣子都想说话,崇祯皇帝便对他们三人摇头,同时解释道:“比如,朕刚才说过得粮食生意,朝廷也要做这生意,如同此时,粮商囤积奇居,抬高粮食的话,朝廷控制地粮商就保持价格不变,如此一来,那些黑心地粮商自然无利可图,就影响不到百姓生活了!”

这个例子算是浅显易懂,卢象升等人听了,便沉思了起来,不再想争辩了。这个国企地概念,他们算是初步接受了。

本来崇祯皇帝还想从货币发行再来阐述,但这个对于这个时代地人来说,可能还难以理解,他也就放弃讲解了。

“另外,朕会鼓励大明百姓创新,鼓励买卖,也只有买卖红火起来,才能带动货物的流通,从而让货物卖出更高的价值,进而带动货物更多的产出,赋税也就将更多。”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就如同丝绸,在江南是一个价,在京师这边,又是另外一个价,那么去了海外,比如那些西夷地国家,那又将是个高价,如果能卖去那些地方,则商人必定大赚。以前的时候,他只能赚一两银子,朝廷要是收他一两银子的税,他会愿意么?可如若他能赚五两银子了,那朝廷收其一两银子,他乐意吧?高赋税不一定会让百姓反对,只是看怎么个收法!”

这个例子很直白,让三个领兵大臣都是点点头,一脸若有所思地样子。

实在是他们受时代的局限,眼光只能看到自家地一亩三分地上,只能着眼于粮田上。如今被崇祯皇帝这么一开眼界,自然就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赋税世界。

崇祯皇帝此时,转头看了下殿外照进来的光线,知道自己已经说了很长时间,便不再细讲,总结道:“总之,卿等放心,抄家灭族的事情,朕必定是十恶不赦地人,才会如此对付他们。抄家之银子,只是解决目前朝廷之急需。朝廷财赋来源,也是另有规划,三位爱卿不必担心!”

听到这话,卢象升等人不约而同地奏道:“陛下圣明,学识渊博,高瞻远瞩,臣等不及也!”

如果说之前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敬重皇上,并为皇上能成为他们强大的后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而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个人魅力,那么从此时开始,崇祯皇帝的学问见识,也让他们感到震惊和钦佩。崇祯皇帝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便是更上了一层楼。

崇祯皇帝对此,只是微微一笑。今天讲得很多内容,对于后世来说,其实也就是一个常识而已。可提前了四五百年,这么一说出来,就能震慑这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了。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今天的重点,他也没想着装逼,而是要讨论军队革新地事情,只是被孙传庭等人给扯远了。

于是,此时,他就再提军队革新。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三人没有了后勤上的疑虑,便开始针对建虏军队的情况,给崇祯皇帝提出了一条条具体的建议,从而让御马监辖下的军队改制,有了具体的框架。

君臣四人,一直商议到天黑,才算有了个结果。而后,崇祯皇帝提拔王承恩为御马监掌印太监,开始随同卢象升等三人改编勤王军,先把具体的事情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