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巴黎之春(第2/2页)

“没,他这会在乡下拍戏呢,比我还忙。”娄烨当然知道说的是谁。

“哦,你们都没空呢。”周迅笑了笑,低下头,似在自言自语。

夜色渐浓,两人又聊了一会,便散了局。

她回到家,适才的睡意全无,翻来覆去的,对那杯咖啡无比后悔。只得起来,倚着大落地窗,看着外面的霓虹灯发呆。不知道几点钟了,才渐渐觉得迷糊,倒在了床上。

结果第二天一睁眼,特么的天光大亮!她没工夫懊恼,连忙联系公司,又改买了晚上8点的机票。

巴黎国际电影节,1975年创立,主推新人导演和新电影。跟鹿特丹一样,都属于B类电影节,影响力却小些。而且法国作为欧洲电影圣地之一,称得上字号的影展就有三个,压根不出奇。

可总归是个国际性的活动,周迅的小心思里,还是万分期待的。4月2日上午,她带着翻译,两个人,抵达巴黎。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参加影展,她从下飞机开始,就觉得自己像只白鸽子,没头没脑地扎进黑房子里,什么都透着股疏离感。

看不懂,听不懂,不认识,不知道,跟小木偶一样,凡事都得依靠翻译解决。

电影节已经开幕了,那个翻译还是蛮负责的,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到了主办方招待的宾馆,很快就打听到,《苏州河》的两场放映正安排在下午。

她们赶得却巧。

这影展虽然知名度不高,资金却充裕,大方地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厅。两人缩在不起眼的角落,看着观众入场,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坐满。

灯光缓缓暗下,周迅扶着前面的椅背,微微喘着气,周围的人和环境,就像这黑暗,一点点朝她压过来。

她不习惯这个国家,不习惯满大街都是外国人,不习惯影展的流程,不习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看电影。

而自己最熟悉的,偏偏也是这部电影,尤其,当马达出现在她眼睛里。

“你怎么哭了?”

翻译正看得起劲,忽听到旁边传来轻轻的啜泣声,连忙掏着纸巾。

“没事没事,我就是,就是,感觉自己在国外挺傻的。”周迅用手背抹了下眼睛,笑道。

“我以前也这样,多出来几次就好了。哎你看过这片子了么?”翻译老神在在的样子。

“没,我也第一次看。”她盯着荧幕上的两个人,轻轻道。

片子放映结束,灯光亮起,出现了跟在鹿特丹相同的场景,全场观众都起立鼓掌,持续了好几分钟。

周迅非常非常的惊慌,问翻译,这是出于礼貌还是喜欢。

翻译说:“如果是出于礼貌,他们只会鼓掌,不会站起来。如果站起来,并且长时间鼓掌,那就是特别的喜欢。”

《苏州河》无疑更符合法国人的调调,两人刚出戏院就被认了出来,被那些大鼻子老外,热情又不让人反感的围挤在中间。

还有一对老夫妇死攥着她的手,说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

4月3号,也就是周迅来巴黎的第二天。

影展仿佛一夜之间被《苏州河》占领,场刊,报纸,影评人,都在讨论这部来自中国的电影,从画面到摄影,再到叙事技巧,以及对爱情的定义。

当然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法国人之前只对梁家辉、张曼玉这种次代的演员有印象,没想到又看见了两张新鲜面孔,在惊讶的同时,亦表示完全能够接受,并将其称之为:中国新一代演员的代表。

那个可爱的翻译特意买了几份报纸,读给她听,因为巴黎最近一直在下雨,而她来的那天,却晴了,所以报纸上都这样说周迅:

北京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