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天狗(第2/2页)

国内的媒体亦纷纷赞赏,称其清新典雅,有大将之风,又是一位颇具竞争力的新生代女明星。

而两口子身在国内,时刻关注着那边的消息,几乎每天一通电话,得知万事安好。唯有一样,《孔雀》的投资方华亿,仗着银熊奖的威势漫天要价,生生吓跑了海外片商,正在无限苦逼中。

褚青对此表示遗憾,也压根懒得管,还是忙叨自己的那摊事儿。

《凶犯》改编的调子定下之后,述平和芦苇很快写完了剧本,取名《天狗》。他马上传给了张平,人家的回复也很迅速,说可以。

随后,他又亲自跑了趟电影局,带着一千字的剧情梗概、编剧的授权书、单片拍摄申请,以及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等等。由于立项阶段不强制要求提供主创人员名单,官方亦没什么刁难,便盖章批准。

至此,他算暂时松了口气,以为能缓一缓。可谁承想,不知道哪个碎嘴的,居然把消息给漏了。

这下好嘛,褚青低估了自己的咖位,一听说他要开新戏,媒体乌泱乌泱地跑去堵门口。最后不得已,公司搞了场简单的发布会,说电影正在筹备中,你们别瞎嚷嚷。

但记者们不管那个,该怎么写怎么写,都开出花了。于是乎,公司几天之间就收到了上百份简历,以及大量经纪人的推介。

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国内这一票电影人,单论影响力,那绝对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驾马车。只要能搭上大导的戏,多少明星脱了裤子还哭天喊地的。

人家有这个本事,一部戏就能捧你上位。

而次一点的,便是徐克、刘伟强、陈可辛那些香港导演,也是很快的蹿红途径。再次点的,就轮到贾樟柯、王小帅这帮人。

他们完全走另一条路线,虽然片子没人看,但能在国际上刷脸,运气好的还能拿奖。

前两种导演的吸引力,无论新人还是大咖,通通都逃不过。后一种导演就比较怪,新人不太感冒,反而某些明星劲劲儿的想攀交情。

尤其那些已经在商业上证明自己,急需一座奖杯来转职演员的。

至于褚青呢,最特殊,不会写剧本,不会当导演,就是投资一部牛逼一部,从未失过手。所以在那帮家伙眼中,他大概相当于职业导师,小手一挥,噼里啪啦的各种BUFF。

而接下来的日子,这货就围着三件事打转了:挑演员,找导演,与扶持计划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