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超级推理(第2/2页)

这一天,李小强完成了自己的“功课”,又往这个赛场跑。

“小强小强,你又去看比赛?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书?”

李小强回头一看,是张志东。张志东拿过李小强手中的书一看:

“棋经十三篇?你现在看棋经十三篇做什么?”

“备战啊。”

“备战?你看棋经十三篇备战?你就在那信口开河吧。你说做你的天龙图备战我相信,看这样的纯围棋理论备战?你以为我会相信?”

“我没有指望你相信。我的备战方法那么高深,你这样的普通人肯定是不懂的。”

张志东仔细观察李小强,想确定李小强是不是在胡说八道。按他的道行当然看不出来。只好半信半疑的继续试探:

“看这个真的有用?”

“有没有用到时你就知道了。走吧走吧,我们去看看小猪他们今天下完了没有。”

“棋经十三篇”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它在围棋界的地位,和“孙子兵法”在军事界的地位差不多。

李小强想到看“棋经十三篇”,还真的和他备战有关系,关系很大。不仅和自己的弱点有关,而且和自己下一位对手的特点有关。

通过和小林觉的比赛。李小强认识到自己的“中腹感觉”很差,和自己的其他技术相比,要差上一两个档次。李小强也知道,这样的东西不能急。等自己的积累够了,也自然而然的能形成突破。

可人就是这样,越知道不能急。就越想去找一找捷径。李小强现在也想找一条捷径。

李小强知道,说到“中腹的感觉”,那肯定首推中国古棋。中国古棋不仅非常重视中腹,其实也形成了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例如“棋经十三篇”中的杂说篇第1句话就是:“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这句话和现在我们常常说的“金角银边草肚皮”不同。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古棋的“还棋头”的规则,让古人下棋非常重视中腹。

“棋经十三篇”还仅仅是宋代就成书了。到了黄施范他们,其实他们的中腹理论已经成型。只是很可惜,中国古棋到了一个最高峰后,然后迅速没落。到了后来被日本围棋看不起的地步。

李小强看古书,就是想了解一下黄施范这些真正的“中腹大师”们在对局中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思考方法自己可不可以借鉴。李小强现在也不求完全领会他们的精髓,能有一点点“触类旁通”就满足了。

李小强除了想补齐自己的短板,和自己下一位对手大平修三九段的特点也很有关系。大平九段除了被加藤正夫赞为“日本第1力棋”,其实他还有一个外号,叫“边的大平”。意思就是说他在边路的作战能力非常强。

这样的对手很少见,到了后世,很少听说有人在“边路”上很强的。可见大平九段的思维方式一定与众不同。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后世的围棋没有办法借鉴,李小强只能去古棋中找。

在中国古棋中,“边”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但是到了黄施范他们,他们的边路作战能力非常强,对“边”的论述也特别多。例如施襄夏的“弈理指归”,有超过一半都在分析围棋的“边”。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棋的理论已经非常完整了。对他们认为最不重要的“边”都总结出很多东西。

李小强再次为自己的超级推理能力感到自豪。他再次洋洋得意:

“只有我才能想出如此奇葩的备战方法。”

李小强和张志东来到了“棋童杯”的比赛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