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有趣的规律(第2/3页)

到了第2个层次,所谓“国初弈乐园诸公”,就是指过百龄到黄龙士这一辈的棋手。围棋发展到这个阶段,棋手的“境界”就已经提高了。已经能够“先后之中生先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了。下的是一种“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的围棋。

用现代的围棋来比较,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围棋中的“轻重缓急”分得很清楚。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基本功很扎实。想要赢他一盘,那已经很不容易了。比如一位棋童从学棋开始,一直到职业初段。他最重要的工作,当然就是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先不能来那些虚的,必须把围棋中实实在在的技术掌握好,他才能够继续进步。在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没有多少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个基本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否则后面很难进步。

如果能达到第2个层次呢?那可能就已经相当难对付了。李小强扪心自问,自己目前的水平,可能也只是处在这个层次上面。现在的自己,偶尔能够下出一些“怪怪奇奇”的招法。但这样一个层次,也仅仅是处在一个中级阶段。想成为一位顶尖高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么什么是围棋的更高层次呢?范棋圣是这样描述的:

“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渺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用通盘打算。”

啧啧,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李小强认为,古往今来,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棋手其实不多。屈指数来,绝对不会超过两位数。而这个境界,就是李小强努力的方向,是他渴望达到的目标。

从很多角度来看,过百龄和日本的秀哉是很相像的。他们在棋坛的地位很相像,都是“旧式围棋”的代表人物。他们面临的局面也很相像,好像都在迎接“新浪潮”的到来。不过在面对这种变化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做法,就截然不同了。

在面对一波又一波围棋新浪潮的时候,秀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选择利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这股新浪潮。而过百龄呢?他选择了主动投入这股新浪潮,并积极参与其中。

都是围棋界的前辈,李小强也无意说三道四。但是有几个小细节,其实很能够说明问题的。日本的秀哉虽然留下了一个“不败之名人”的虚名。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日本棋院刚成立不久,在棋院内部,其实是竖立了一座秀哉铜像的。而现在呢?这座铜像可能还是在日本棋院里,不过已经躺在某个杂物间蒙灰尘吧。

而过百龄呢,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虚名。不过很多人可能同样不知道的是,绝大部分学过围棋的人。不管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只要你的水平达到业余初段以上,只要你看过围棋手筋方面的书,那么你看到的,很可能就是过百龄留下的围棋教材。

没错,这就是有“手筋之源”称号的“官子谱”,这就是过百龄他们留给大家的财富。过百龄在对局之余,潜心撰写围棋著作,先后写出了《官子谱》、《三子谱》和《四子谱》等名谱。在这其中,又以官子谱的名气最大,流传最广。

当然,过百龄编纂的官子谱已经看不到原貌了。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是清代陶式玉版编纂的,但两者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例如在日本围棋界,官子谱同样很受重视,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都曾经系统解说过官子谱。在“原著”这一栏,都会加上过百龄的名字。

必须指出的是,说到“官子谱”,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讲述“官子”方面的书籍。在我国古代,所谓官子,可以简单理解为“官着”。在很多情况下,更可以把官子谱当成一部“手筋大全”。官子谱被称为“手筋之源”就是这个意思。研究“官着”,其实就是研究围棋中不变的那一部分,属于围棋基本功的那个范畴。说实话,哪怕是到了现在,官子谱都被当成是中级到高级过渡的首选教材。假设官子谱能通关,肯定就能达到业余高段水平。最保守的估计,一成网打到7D以上,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过百龄撰写的这几本书,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围棋教材。这是一套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围棋教材。在这其中,以“官子谱”的名气最大。也被认为是价值最高。说来好笑,它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这本书的难度最低,受众面最普及。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官子谱”的光芒掩盖了另外两本书。但是在当时,在中国古棋承前启后的那个年代,最被大家看重的,其实是过百龄的“三子谱”。

《三子谱》全名是《受三子遗谱》,这本书里记载了二百零四种着法变化,其中“大角图”四十四变,“大压梁”五十变,“倒垂莲”六十变,“七三起手”五十变。此书由林符卿、周懒予、汪汉年、周东候、汪幼清、盛大有六人审定,基本涵盖了这个年代的一流国手。校阅者更是前后共达二百二十七人。编这样一本书,俨然成为当时围棋界的一件盛事。

大家看到这个介绍,会有什么感受呢?没错,所谓的“三子谱”,其实就是当时围棋界的“高级教材”。因此过百龄需要非常慎重,他要找其他高手来帮他把关。在这样一个细节里,其实也可以看出过百龄当时的地位,他起一个头,同时代的其他高手都非常给面子。无论是他的“老对手”林符卿,还是他的“新对手”周懒予。都在这份“编委”名单里。由此就可以看出过百龄的人格魅力。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这样一个细节里,其实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严谨作风。他们这样编出来的书,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到了后世,围棋书籍当然多了很多。但其中真正的好书其实并不多。特别是有些“剪刀手”编出来的围棋教材,那更是相当的粗制滥造。

在这一系列丛书中,“官子谱”是低级教材。“三子谱”是高级教材。那么“四子谱”自然是中级教材。作为围棋教材,其中最低级的“官子谱”一直沿用到现在。适合于业余初段以上的棋友学习。如果学成的话,业余3段以上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折合成一成网的段位,那就是5D到7D的水平。说实话,这应该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那么学习了他们的“高级教材”,那又会达到什么水平呢?李小强估计,可能有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现代棋迷会很郁闷。在中国古代那些国手眼中,所谓的“三子谱”,就是写给他们让3个子水平看的。而四子谱,就是国手让4个子的水平……

这样一个现实,可能有点残酷吧!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棋迷不服气吧。说实话,这部分的业余棋迷还真的不要不服气。围棋到了顶尖水平,因为达到那个层次的棋手并不多。有些东西不太容易说清楚。但是在业余水平这个层次,你想简单的务务虚,你想依靠自己“更先进围棋理论”来赢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个阶段。围棋其实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较量的,还是在围棋基本功这个层次上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