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新的共和国(第2/2页)

也没有提海伦娜的事,仿佛已经忘了。

至于限制军队规模什么的,通通成了云烟。

协议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停火,交换战俘,米国人将会逐步退出东斯拉夫地区领土。

短短几天之内,米国人的态度如同翻天一般的变化。

别说谢尔盖总统都觉得不可思议,就连宁逸都觉得纳闷。

不过沐轻雪很快给他解惑了。

米国人这次真顶不住了。

奥斯曼人那边的战场越演越烈。

库族人现在已经占领了十四个州,而赛普罗斯岛上的希族人已经将整个赛普罗斯收归囊中。

最要命的是奥斯曼人还有一支军队被困在格国北方,回不了国。

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人不得不向米国人求救。

米国人虽然恼火,但实在是不愿意再踩进这种泥潭里。

尤其是这一次他要面对的国家实在是太多了。

希腊、欧兰王国、叙利亚、波斯、亚米尼亚、哈里斯、西斯拉夫,这都七个国家了,如果再加上东斯拉夫就是八国。

当然,这八国其实米国人并不在乎,也不担心。

但是这八个国家背后的华夏国,才是他们要担心的。

虽然说军事实力上来说,就算加上华夏国,九个国家联合起来也不会是米国的对手。

但这毕竟是在亚欧大陆,在欧罗巴众国袖手旁观的环境下,让米军孤单地和九国联手对着干,没有多少胜算。

因此,米国虽然也很恼火自己的盟友被人欺负了,想要为奥斯曼人讨回颜面,让自己这个小弟服服帖帖的,但眼下真不是再打一场的好时机。

高级武者的出现,而且在东斯拉夫让米国人付出的惨重代价,让他们意识到,光靠武器解决事情的法子已经渐渐的过时了。

未来,是武者的时代了。

如果多冒出几个像宁逸这样的怪物,米国人就要坐如针毡了。

在东斯拉夫的失败,让米国人终于害怕了,面对奥斯曼人的求助,他们婉转地向奥斯曼人表示米国不会介入,不过他们可以提供大量的人员培训以及武器支援。

奥斯曼人一阵的破口大骂,这节骨眼上,米国人居然还袖手旁观,这什么世道,当初,帮米国人打东斯拉夫人时候,怎么没看到米国人如此扭扭捏捏呢?

奥斯曼人一面全国总动员,一边开始向波斯人和叙利亚人以及斯拉夫人提出谈判的要求。

米国人知道了之后,这才如梦方醒,立刻组织特工开始到处破坏和谈。

要是奥斯曼人也投降华夏国的阵营,那米国人在中西亚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势力就算是彻底瓦解。

米国人不得不再次出动,毕竟奥斯曼是米国人在中西亚地区最佳盟友,这个战略桥头堡不能丢失。

就在奥斯曼周围战争阴云密布的时候。

宁逸一行人终于迎来了宝贵的喘息的机会。

米国人签署了停火协议之后,立刻开始准备从东斯拉夫地区退兵。

毕竟冬季已经正式来临,米国大兵希望回家里过感恩节呢。

哈诺维奇终于在他受伤十天后清醒了过来。

但由于受伤严重,没法继续站起来了,他只能坐在了轮椅上。

而且因为脑袋不少地方受损,他的左腿和右臂也出现功能性障碍,无法正常生活。

不过不管怎么样,他的命总算是保住了。

哈诺维奇醒过来之后,得知了如今的形势变化,毅然辞去了国防部长等一切公职。

国防部长一职由第一机械师的师长米哈诺维奇接任,东南军区指挥官由纳斯尼亚接任。

同时,东斯拉夫地区的第一届议会选举时间也确定了下来,特意选择了11月2日这一天举行。

为什么呢,因为哈诺维奇的出生日期就是这一天。

米国人也开始从各地陆续撤军。

与此同时,东斯拉夫人和基辅波族人的谈判也开始。

罗琳成为了东斯拉夫人和基辅波族人谈判的首席代表。

在米国代表和华夏国以及哈里斯国和欧兰王国等代表的见证下,双方签订了和平和边境协议。

双方一致认可七月十日,米军进入东斯拉夫当日,战前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国家分界线。

签订协议后,基辅共和国将会继续沿用基辅共和国的称号,而东斯拉夫则自己成立东斯拉夫共和国。

双方平等互利。

米国和华夏国,将会各自在基辅共和国以及东斯拉夫驻扎一支维和部队,维护双方和平。

协议签署后,喀斯和乔治亚晶体矿场也正式回到东斯拉夫人手里。

而米国也开始全面撤军。

十月底,谢尔盖临时总统宣布成立东斯拉夫共和党,投入东斯拉夫共和国第一次选举。

同日,罗琳·哈诺维奇辞去军方的职务,只保留了一个扩编的雪狼突击队首席指挥官的职务,同时宣布成立统一爱国党,简称统一党,党徽以三二集团凤凰图为背景。

11月2日,东斯拉夫人在籍十八岁以上公民正式投票,选举首届议会一百二十一名议员。

选举当日,一共有十三个政党角逐这一百二十一个席位。

11月3日,选举结果出炉。

统一党获得了八十六个席位绝对多数席位,谢尔盖的共和党仅仅获得九个席位,甚至还不如一个激进组织,来自东南地区,号召东斯拉夫并入华夏国的东斯拉夫华夏共同体党,东华党甚至还拿下了十七个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