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庙会铜钟(第2/2页)

正准备说话,忽然看到陆凝霜伸手从摊位上角摘下来了一个青黑色的小铜钟,轻轻的摆了摆,发出一阵暗哑似乎还有些撕裂般的声音,

“这个也送吗?”

“啊?这是我镇压摊子气运的铜钟!不是赠品!”

话音刚落,那名摊主看了几人一眼,

“你们要是一人买一捆,我就把这个铜钟送给你们!”

陆凝霜又晃了晃铜钟,听了听声音,正准备放回去,李逸忽然伸手拦住了她,

“拿过来我看看。”

这件铜钟,高约10厘米左右,直径差不多是高度的一半,通体都是那种青铜氧化后的青黑色,几处地方,还附着着几块暗绿色的锈斑,看起来很像是个老物件。

铜钟的钟体上,一面是一名浮雕观音菩萨坐像,对应的一面则是一个古体的佛字,其余两面,则阳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字体虽小,但笔画间尽显大气端庄,佛法威严,而且最关键的是,从行文运笔来看,竟似有几分书圣王羲之的影子!

铜钟上方,有双龙戏珠咬着一个环形的鼻扣,其下,铭刻云纹。

铜钟的开口处,则是一圈火焰纹饰,而且这些纹饰中间,还贯穿着几道奇怪的纹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仔细的看了观音坐像的造型,再辨认了一番字体,李逸猜测,这个铜钟很可能是晋朝或者南北朝时的东西。

佛教传入华夏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在阳洛建立了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成为华夏佛教的发祥地。

从南北朝开始,华夏的佛教进入了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据记载,北魏时,阳洛城中寺庙最鼎盛时达到了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

这件铜钟如果真的是那个时候的东西,那绝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藏品。更何况,虽然声音暗哑,似有裂缝,但整体形状完好无缺,铜锈也没多少,就更显珍贵。

鉴定完毕,李逸开启了鉴灵牌,一股冰寒的凉气涌入,随即,他瞪大了双眼,连眉头的汗水滴入眼中也似不觉,这铜钟,竟还有这般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