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网络包子(第2/2页)

“你一意孤行买了立交桥这儿的商铺,我说什么了?”丁诗诗问。

“这个……”黄文斌说不出话来了。

“你就相信我吧。”丁诗诗说。

丁诗诗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包子铺静悄悄的开张了(因为城里不让放鞭炮,交通要道也不让舞狮头),开始的时候没什么人来,丁诗诗大手笔在电视报纸上卖广告,号称是全市第一家饮食类网络营销(其实当然不是第一家),支持全市快递免费。

黄文斌所在的虽然是个三线小市,好歹也是个省城,几百万人口里面,颇有些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的勇士,很快订单就来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打电话来订外卖,没几个人上网下订单)。

打开了知名度,包子的订单源源不断,很快就成了知名品牌,开在立交桥的西施包子铺,虽然一天到晚都没几个人在里面吃饭,总是冷冷清清的,可不但没亏本,还靠外卖赢得了巨额利润。

短短一个月时间,靠着四五个员工,西施包子铺做成了几十万营业额,盈利也有十几万。丁诗诗上了电视,成了本市最著名的青年企业家,高新科技IT新秀,还把自己的形象印到了外卖饭盒上,成了西施包子铺的西施。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丁诗诗才是主角?她也是穿越回来的,早就知道做包子铺能赚钱?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网络购物根本不成熟的2006年,就是黄文斌穿越回来的时候,想要在不怎么爱吃包子的本市做这么大规模的包子外卖,也是没什么可能的。

这包子铺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丁诗诗说动了丁六根,让丁六根给她全面推广西施包子。丁六根名下拥有十几家工厂几十家公司,参股的更加是不计其数,还有一大堆合作伙伴,一声令下,好多工厂公司的食堂都多了包子可以选择。

吃饭也是吃,吃包子也是吃,吃到最后没饭了,全部都得吃包子,销量怎能不高?幸好西施包子不难吃,工人里面也有很多喜欢吃包子的,只有一些零星抗议。丁诗诗对此完全无视,现在还没有民工荒,开工厂的对工人态度都是爱干干不干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