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魔教妖女(第2/3页)

闭关疗伤也是假的,她的阿沅有那么好的医术,连开的药方熬出的汤药都对她有功力大补之效,所谓的闭关之说不过是制造一个机会,让所有人知道她唯一的女儿死在了大战中。同时也为她清理圣教内部提供了一把刀。

圣教内部良莠不齐,叶青琼一直都是知道,只因她多年来从不在意收的是什么人,只要有用便收了,她凭借着强大的武力稳居教主之位,而魔教变成什么样子,她是没怎么上心。

但现在不同了,既然知道她真正的女儿在世,还好好的活着,叶青琼也要掌握好手中的魔教势力,更加强大自身,以保护她的女儿。

魔教教主叶青琼登顶宗师圆满境界,为视为江湖第一高手,同年,因爱女殒命,叶青琼下令一夜之间覆灭拜剑山庄,后正道残余的宗师高手明德大师,云松道长三人做出妥协,与魔教约定二十年互不侵犯。

……

叶青琼走后,萧函就带着陆父陆母一同随太妃进京了。

陆父陆母接触过的品级最高的官可能就是蜀州知府了,像太妃小郡王这样的皇亲勋贵,大抵做梦也未曾想过,不免拘谨了些。哪知道太妃和小郡王待他们态度极好,不像是带个大夫,倒像是座上宾。

叶青琼送的那些医书,萧函也没有独享,拿了一些给陆父看,陆父见之先是震惊不已,还问萧函这是从哪得来的,生怕女儿是做了什么坏事。毕竟这些医术孤本的价值难以估量,千金不换,一看便知道乃是心血之作,哪是随随便便就能买来的。

萧函没有将叶青琼告诉陆父,知道多了反而会让他们不安,她只道是有位病者送的,以此代付诊金。陆父勉勉强强接受了这个解释,虽然摇头叹道这些东西太过贵重了,阿沅不该收的,但现在寻不到那位病者,也只好作罢。

对于这些医术孤本,陆父如萧函料想的态度一样如获珍宝,爱不释手,连太妃对他们一家的态度都不去想了,路上整日整夜都沉迷于那些医术知识中,认真研读。

相比之下,陆母就经常被太妃和宣阳夫人请去说说话,见她身上衣服简朴,还命人为她量了一身尺寸做了几套新衣,陆父那里也没有落下。宣阳夫人还送了一个妆匣给陆夫人。

陆母打开一看,匣子里面装满了嵌着各色宝石珠翠的簪子珠钗等首饰,顿时受宠若惊,还有些紧张不敢收下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后来萧函知道了,说这是宣阳夫人的一片心意,劝她安心收下,不用在意其他的。

行进了半个月终于到了京城,定安郡王府在京城也有府邸住所,还很宽敞华丽,太妃有意让陆父陆母也住到郡王府上,被萧函推辞了。光是路上的各种礼遇就够陆父陆母拘谨不安了,何况是住到郡王府上去,萧函也不愿意让父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一到京城便开始寻找合适的住处。

结果还是小郡王推荐了一处宅院,大小刚好合适,连前面盘下的店铺也方便开医馆,而且比在蜀州的医馆更大。

以人家的地位势力,一句话的事,手下的人就会办好,还是各方面合心意的那种。

萧函正准备要掏钱来买时,小郡王的人已经将地契医馆买下了。成青濯言道,“祖母说了,陆大夫对郡王府的恩情,无以为谢,这份地契只是郡王府的一点小小心意,还望陆大夫不要推辞,日后还要继续仰仗陆大夫继续医治了。”

在陆大夫的金针之术下,太妃的头疾早已好的七七八八了,这还是萧函顾忌太妃的体质有意放缓了疗程。

以太妃的话来说,以陆大夫的医术,早晚能名扬天下。光是真金白银太肤浅了,还不如直接送一间医馆,还有利于增加陆大夫与郡王之间的情份。毕竟陆大夫也不是郡王府的私医,京城也不止定安郡王府一家权贵,以后若是有什么事恐怕还要有求于陆大夫。

定安郡王府表现出诚意,萧函也没有推辞,有郡王府的面子在,在京城开医馆的初期生活也要好一些,于是收下了医馆地契当作诊金。

医馆开了之后,陆父陆母在京城也很快安定了下来,陆父继续当他的坐堂大夫,自看了萧函给的那些医术后,触类旁通,陆父在医术上也有所突破,一段时日下来,陆家医馆在京城也有了些名气。

萧函依旧住在郡王府上,直到为太妃结束了全部的金针疗程。

太妃头疾完全治愈那日,萧函还被召进了皇宫大内,当今皇帝对定安王太妃很是敬重,不仅是太妃当年对他有救驾之功,更重要的是在宗室勋贵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坚定的保皇党,所以皇帝对太妃医治头疾一事十分关注。

宫里的数位太医也为太妃诊治,共同得出结论,太妃的身体确实已然康复,而且不会再有头疾复发,也就没有了性命之尤。

皇帝大喜,更惊讶于陆沅芷年纪轻轻,医术便已如此了得,下令重重赏之,还提出恩准让她以女子之身进入太医院,成为皇家御医。

宫里的御医医术自然是最好的那一批,且还有官身,不过这与原身的心愿相差甚远,原身受陆父熏陶,想做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者,而非侍奉权贵专为达官显贵看病的太医。

不过拒绝皇帝当然不能这么直白,萧函谢辞道,“民女一介乡野大夫,年纪尚轻,才疏学浅,医术还不能与宫中御医相比,承蒙父亲教诲,还要继续苦学医术,走遍天下各处,知晓学习更多疑难杂症。”

皇帝本就因为陆沅芷治好了太妃的头疾,对她有几分好感,见她自谦推拒圣旨也不以为忤。想想也觉得,陆沅芷医术了得,但的确太年轻了,这么早早进御医院只怕还会惹人非议。人家自己也不曾骄傲,还要继续学习提高医术。陆沅芷才十七八岁便有如此好的医术,待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还能更好。他要是把人留下来了,说不定还阻碍了陆沅芷成为一位名医大家,也非他大楚之福。

知道有这么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就够了,若是有什么事,再一道圣旨召回来也不迟。

即便推辞了那道入太医院的圣旨,陆沅芷的名声还是在京中传开了,连带着到陆家医馆看病问诊的人都多了,许多人都知道陆沅芷治好了连宫中太医和吴神医都无可奈何的头疾,得到了皇帝的封赏。

那位名扬朝野的吴神医,萧函也曾见过,就在太妃府上。吴神医也对她能治好太妃的头疾,感到不可思议,还旁观过萧函施展金针之术,然后不得不承认,陆家的针灸术精妙但不难学,难在于能像萧函一样施展自如,出神入化。即便他领悟了这门金针之术的窍门,但如萧函一样医治病人,却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