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星耀银河(最终篇)(第3/3页)



“然而试验刚有小成,那个星球却被战火吞没了……一起吞没的,当然还有她那渺小的梦想。其实,在那样的战乱岁月里,在自己的生命都如风中之烛时,她的梦想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

“但是,如果她和斐迪亚斯生在现在一样的和平年代里,她应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园艺师——她对于人类做出的贡献,也许会比作为职业军人的斐迪亚斯更强!

“她何其幸运地能遇见他,却何其不幸地生于乱世!

“在黛丝-德-摩尔短暂的一生中,斐迪亚斯和海因,一直只是和她擦肩而过的两个遥远的梦而已……他们如同浮萍一般在黑暗的大海上相逢,却又随着洪流各奔东西。”

——《爱梅小札-星耀银河篇》

―――――――――――――――――――――――

然而,这部作品在面世前,却遭受了空前的阻力,官方对作者声称:这样过分强调和分析第三任元帅的私人生活,与政府一直大力塑造宣传的元帅形象不和——然而,私下有人告诉蒙特西夫人,真正的原因、却是帝国高层的某一位领导人极为反感这样的文章。

是凯南元帅吗?

在再次携带着手稿拜访了前任元帅的府邸后,蒙特西夫人被老元帅苦笑着告知: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

“啊?过去了那么多年,那位夫人依旧这样介意这件事吗?”蒙特西夫人满是皱纹的脸上同样漾满了苦笑——原来,阻力主要来自斐迪亚斯元帅的遗孀、三十多年来一直执掌帝国政权的女国务卿:艾丽西娅-冯-斐迪亚斯夫人。

五十年的风雨已经无声掠过,当年干练美丽的女大臣也已经满头白发。

在斐迪亚斯死后的第五年,三十五岁的艾丽西娅下嫁给了独立星球联合会的达-库里克会长,从而保证了原本薄弱的帝国经济在战争平定后得以快速发展——然而,漫长的岁月并没有磨灭女政治家心里对于前夫的爱,尽管上一次的婚姻也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而在她心里,依旧视斐迪亚斯为自己的丈夫和战友,从未改变。

于是,艾丽西娅-库里克夫人把她这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帝国,把自己嫁给了工作与政治。在斐迪亚斯死后,她和尤利西斯-凯南元帅分别执掌帝国的政权与军权,共同支配银河系长达30年之久——以至于后世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她作为那个动荡年代中、唯一与众多将星分庭抗礼的伟大女性。

“可敬的女性……却也可悲。”爱梅-蒙特西夫人轻轻叹了口气。

凯南元帅叹息:“你也知道艾丽西娅如今已经是垂危了——所以,我们也不想在这种时候再违背她的意愿来刺激她。蒙特西夫人,你的作品,还请推迟一下发表吧。”

在看完了手稿后,凯南元帅似乎被女历史学家执着的精神和历史中激荡的风云而打动,忽然对蒙特西夫人说了一声:“请稍侯,我有些东西想给你——”然后很快地走进了内室。

“我想,这些放在你那里可能更好吧?”随着话语,老元帅摊开了手心——

“啊?——这是?!”蒙特西夫人低声惊呼。

两颗扣子。一金一银,在元帅掌心闪着微微的金属的冷光——似乎还折射着当年两个风云人物的风采、浸透了那个红发少女的鲜血!

“希望它们值得夫人珍藏。”凯南元帅低语。

――――――――――――――――――――――

作为回报,蒙特西夫人整整推迟了一年才发表了《爱梅小札》——那个时候,艾丽西娅-库里克夫人的葬礼刚刚举行完毕。

这本笔记发行以后,在军事帝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各位,我写的不是英雄的传记,也不是壮烈的史诗。文章里没有需要人们仰视的高大形象,我所描绘的我所知的他们,只是和每一个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以我的视角,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痛苦,抉择,以及……爱情。”

在扉页上,女历史学家如是写到。

这种以全新视角诠释历史、以普通人的角度看待领袖的作品,在以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银河,特别是没有经历过那一场战争的年轻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而新一届的政府领导人,为了迎合历史的潮流,也改变了一贯的立场,正式承认了那个红发少女的身份和地位,并把她作为追求和平安定的象征推到了前台。

然而,在声名鹊起之时,这个一直收集着史料、默默守着历史真相的女历史学家,却在一个雨夜盍然长逝……死时已经是82岁的高龄,比她那薄命的红发好友多活了58年。

“黛……我、我终于让你的名字,和那两个人一起被流传下来了呢……”在弥留之际,老人脸上浮起淡淡的苦笑,“你、你一定会怪我多事吧?”

老人死后的第二年,即宇宙历88年,那个叫“绿岛之梦”的公园被政府改建成了一个纪念馆,保留着那棵枯死的树木和树上的合金小牌,向所有人开放——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这一切,似乎已经被记入了史册。

当然,在这一段历史中,那个平凡的、如飞燕草一般的红发少女的名字,也和那些耀眼将星一样被永远保留了下来——这一切,也许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吧?

“恩,我的爱好?——仅止于这些花木而已呢。”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银河的每一颗星球上都有绿色的草与树!”

“我很讨厌战争……这仗到底什么时候打完啊?”

她曾经说。说着一些很平凡的话,低头,蹙眉,腼腆地微笑。然而,如此平凡的她,作为那段战争岁月里微弱的和平呼声,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中——

直至百年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