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2/3页)

苦咖啡配上来自俄国的大列巴,味道很难吃,但是能让米歇尔提醒自己不要耽于享乐。

他来到了电脑前,决定列出这周的工作计划。

米歇尔刚打开笔记本,就发现屏幕右下角弹出了邮箱提醒。

“《Science》编辑部?”

这种期刊编辑部给他发消息,显然不是为了约稿。

那就只剩审稿了。

这样的话,米歇尔可就不困了。

他摩拳擦掌地打开邮箱,下载邮箱里的附件。

标题:长期稳定的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方式。

米歇尔下意识地啜起咖啡。

伯克利大学内部也有位威尔逊教授,在做相同的研究。

他是学校生物系主任,在研究过程中,米歇尔没少给威尔逊提供学术上的帮助。

“如果是威尔逊,他们应该不会拿给我审稿。”米歇尔在屏幕面前自言自语,“更何况威尔逊的实验,我多少也知道一些……”

他的目光变得专注,为了方便,直接选择了打印。

米歇尔上了年纪,眼睛一直对着屏幕会稍显吃力。

“大体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

生物论文的审核不同于数学,只要数据不造假,那就不可能骗人。

一目了然,清晰无比。

因此,生化类论文对实验的可重复性,要求是最高的。

下午,米歇尔到了实验室内,尝试做重复实验。

虽然上面给出的周期是4周,但是只做前置步骤和论文上的数据相映照,也能判定真伪。

第三天,在观察完培养皿内细胞的情况后,米歇尔不禁叹了口气。

他的语气充满怜爱:“可怜的威尔逊。”

这篇论文数据翔实,实验过程清晰,就连遣词造句都无可挑剔,明显是大佬出手。

米歇尔一边写着审核意见,一边思考:“会是谁呢?”

“态度严谨,可能是岛国那个实验室。”

“但是论文写的挺好,母语应该是英语。难不成是斯坦福大学那边那个?”

……

猜来猜去,米歇尔觉得都有可能。

“算了,反正只要过稿,就能知道了。”

而米歇尔的确很快就知道了。

在看见名字的时候,米歇尔震惊的无以复加。

这人他认识。

在去年的世界生物技术大会上,也是他首肯了乔御的实验,拆穿了安维萨的学术造假。

说起来,安维萨到现在都还在蹲局子呢。

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出来。

*

期末考试第一天,乔御得到了编辑部的回复,审稿意见是小修。

根据学术界不成文的规定,小修=过稿。

铁板钉钉的。

就算不是小修,而是从结构上大改,乔御咬咬牙,也会改的。

顶级期刊就这么几家。修改至少还有机会,换家期刊,直接被拒稿了怎么办?

乔御把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仔细看了一遍,完成修改后传了回去,在三天内得到了回复。

论文过稿了,被排在下一期。

换句话说,下周他就能和自己的论文见面了。

作为顶尖期刊,《科学》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不收版面费。当然,也没有稿费。

它的稿费,是承载在这本期刊背后的荣耀,是来自行业内顶级大佬的认可。

世界顶级学者的殿堂,在这一刻终于朝乔御展开了一条缝。

他收到邮件的时候刚考完试,拿着手机在太阳底下,晒的有些晕。

乔御想了想,截图发了个朋友圈。

配文:“幸不辱命。”

他顺带打开了好友列表里王小明的对话框。

乔御:看到我朋友圈第一条了吗?

王小明:刚看到!!!啊啊啊啊啊啊啊!!过稿了?!!

王小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王小明激动的在实验室门口跑圈,恨不得一头扎进未名湖里游个泳。

乔御:嗯,你截图,发给许宣,要是有李院士的联系方式,你发给他也行/微笑

从某种意义上讲,乔御真的很小气。

王小明:……好的,乔总。

-

“这不可能!”

许宣在得到消息后,就开始抓狂。

他打电话给了王小明,勉强保持了一点风度:“为了打击我,你们这自己给自己发邮件的操作还挺厉害。”

王小明还是学生思维,在面对老师的时候有些怂:“没有,我们上个月就投稿了《科学》了,只是这个月才过稿。”

不出半天,全生科院的教职工都知道了这件事。

这下子,许宣想安慰自己是假的都不行了。

如果这是谣言,那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赌上的完全是后半生的学术生涯。

晚上,叶勤学也没忍住,打了个电话:“你真的在CNS上发表了论文?”

“嗯。”乔御回答道,“已经过了,所以才发了朋友圈。”

叶勤学一时无语,拍着大腿,连说了好几个“好”。

这之后,乔御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已经退休的林枫、隔壁清大的施文、远赴海外的林秦等人的电话……

网络时代,消息的传播速度,似乎比他想象中快。

乔御累了,干脆一键给手机里联系人群发报喜。

然后开了飞行模式。

期末考完了,他还没想好暑假要不要回去。

倒是系统给他的数学论文题目,把乔御给难住了。

他这几天都在学数学呢。

-

华国再怎么学术荒漠,也是GDP总量排世界第二的大国。

更何况单从SCI期刊年论文发表数量上看,华国也是仅次于米国的,虽然质量上比不过德日,整体来说,也不算荒漠。

而作为这个偌大国家的top级高校,燕京大学一年也是能发表十来篇CNS论文的。

不过这些论文,很难摆脱境外学术势力的影子。

要么是一作别人的,燕大出钱打工;要么是一作自己的,但是只是燕大名誉教授,实际上是绿卡华国人。

难得有一篇,是完完全全属于燕大。

而这十来篇CSN论文分摊到理工部8个学院后,那每个学院拿到的,就更少了。

生科院的秦院长从知道消息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消过。

不过朋友圈截图这种事,实在不能用作证据。

周五凌晨,《Science》的官网更新了。

为了时效性,世界各地的读者完全可以在官网上订阅,然后在线浏览这一期内容。

燕大生科院,不知多少人守在屏幕面前,等着看最终结果。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这一期的期刊封面。

封面整体呈深红色,红的近乎黑色的底图正中央,是一枚鲜红的血细胞。宛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在黑夜里熠熠生光。

哪怕同样是发表在正刊上的论文,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每一期杂志,编辑们都会选出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成果,展示在封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