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5章 根本问题(第3/3页)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后,什么反应?”

种世衡好奇的问。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一脸愕然。

寇季解释道:“以前,官家想要调遣个人出去征战,人家都要给官家甩脸色。现在,每逢战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动请战,甚至还能为了请战的事情跟他闹别扭,他自然觉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战事,从上到下,一片畏战之声。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仅没有畏战之声,反而因为不能出战,而出声抱怨。

足可见,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战、敢战、不畏战。

官家怎么可能不感觉到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齐齐点头,表示赞同寇季的说法。

风气,是一个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

以前,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风气确实不好。

明明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比一些小邦小国还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有了大国的气度。

大国,本该就是欺负人的。

被人欺负,那还叫什么大国。

大国,本该就是被人畏惧的。

不被人畏惧,那还叫什么大国。

寇季在种世衡和朱能点头过后,对二人道:“此次我前来送你们,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们。”

种世衡和朱能闻言,一脸正色,静等着寇季吩咐。

寇季沉声道:“回头官家会派遣一些铸钱的工匠赶到川府,在川府和大理交界处,营造一个铸币作坊。你们在大理缴获到的钱财,会经过了重铸以后,流入到大宋。

你们带着大理人挖的那些金银铜矿,也会在铸成了钱以后,流入大宋。

明面上,你们只需要将缴获到的一些有用的金银器,以及一些木料、玉石、珠宝等物,送到朝廷即可。”

种世衡和朱能一起皱起了眉头。

打仗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地、钱、名声。

地是没办法带走的。

可是钱和名声却是可以移动的,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的。

打了胜仗以后,带着敌人的钱财、敌人的脑袋,往汴京城那么一送,百姓们看到了以后,肯定会称赞你一声。

可如今不让他们将钱送回来,那他们如何扬名?

不让他们将钱大摇大摆的送回来,又怎么彰显他们的功劳和苦劳?

寇季通过二人的反应,看出了二人的心思。

他继续道:“你们放心,该是你们的功劳和奖赏,一分也不会少。之所以让大理的钱财,秘密的流入到我大宋,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钱政上的问题。”

种世衡闻言若有所思,朱能则是一脸的疑惑。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举一个例子,钱这个东西在稀少的时候,就十分值钱,一文钱,就能买一文钱的东西。可若是太多了,钱就变得不值钱。

钱若是不值钱了,买东西的力度就会大大下滑。

以前一文钱可以买一个馒头,一旦钱不值钱了,很有可能三五文钱,才能买一个馒头。”

朱能听懂了一点点,低着头在沉思。

种世衡缓缓开口道:“此事对我们似乎没有影响……”

寇季沉声道:“但对百姓有大影响。百姓们本来就穷,日子本就难过。一旦物价飞涨,他们的日子会变得更难过。

百姓们日子一旦过不下去了,是会造反的。”

种世衡缓缓点头,“那倒也是……”

说到此处,种世衡沉吟道:“朝廷应该想个法子,让百姓们都富起来。不然会出现大问题的。现在还可以藏一藏内流的外财,可一旦藏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大冲突和大矛盾。”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让百姓们富起来,有点难啊。”

朝廷不可能给百姓们直接发钱,真要是直接发钱的话,钱会变得更不值钱。

所以朝廷只能通过引导,让百姓们想方设法的去致富。

问题是,九成九的百姓都以种地为生。

而九成九的地,都在豪门大户手里。

朝廷想办法将种地的收入变高,最终受益的也是那些大户,而非百姓。

唯有让百姓真正拥有了土地,再提高种地的收入,才能让百姓们富起来。

想要从豪门大户手里抢出土地,就必须推行相对于的政令。

问题是,负责推行政令的人,本身就是豪门大户。

豪门大户不可能大发善心,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一场大的争斗,在所难免。

想要在这场大的争斗中取胜,就必须的将所有的话语权牢牢的抓在手里。

想要抓住所有的话语权,就必须对文制做出革新。

所以,文制革新势在必行。

只是文制革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赵祯和寇季如今已经在为文制革新布局了,但在没准备好之前,他们绝对不会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