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4章 燕云归宋!(第2/3页)

只是,为何有作罢了呢?!

寇季和曹玮一脸疑问。

赵祯似乎看出了二人的心思,嘘了一口气,幽幽的道:“他就像是一个痞子、无赖,把命留在了朕的面前。

他可以耍无赖,朕却不愿意。

朕随后会召刘亨回来,跟你们一起抵御那些凶徒。

朕此举,也算是放了耶律宗真一条生路。

等我大宋抵御住了那些凶徒以后,朕会派人出关去开疆拓土。

到时候朕会派遣倭兵和交趾兵做先锋。

耶律宗真若是死在了倭兵和交趾兵手里,那就怪不得朕了。”

曹玮和寇季二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一起失声笑了。

笑过以后。

曹玮迟疑道:“我们请交趾派遣援兵,可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若是再请他们去出关帮我们去攻城掠地的话,恐怕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赵祯淡然道:“届时,朕自然会赏赐他们。”

曹玮有些错愕的盯着赵祯。

寇季在一旁笑着道:“官家的意思是,以我大宋如今的兵锋,交趾没有跟我大宋谈判的余地。

要么听话,要么等着被我们覆灭。

毕竟,我们惦记交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如今周遭的四邻,似乎就剩下了交趾独存着。”

曹玮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哭笑不得。

明明是很霸道的话,赵祯却以如此委婉的方式说出来,他一时半刻有些没反应过来。

赵祯没有理会曹玮的反应,他郑重的道:“耶律隆绪既然已经服软,那我们也不用继续留在幽州城。

曹爱卿,你速速给李昭亮和王凯传令,三线全力进军!

复燕云!”

曹玮和寇季听到此话,脸色皆是一正。

“复燕云!”

“复燕云!”

“……”

光复燕云,指日可待。

赵祯、寇季、曹玮自然不会再迟疑。

赵祯只是答应了放五万辽兵离开燕云十六州,可没有答应放其他辽兵离开燕云十六州。

赵祯金口玉言,说五万就五万,不能多,也不会少。

曹玮离开了行宫以后,立马派人向李昭亮和王凯二人传令。

寇季并没有离开行宫,因为他不打算参与后面的战事。

他得留在行宫内,跟赵祯一起安排起了燕云十六州的治理问题。

疆土打下来了,不能不管,也不能不问。

需要治理。

有道是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

燕云十六州拿下以后,如何分派官员,如何推行大宋的政令,如何让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尽快脱离赤贫阶段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寇季和赵祯商量了一晚上,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什么难题?

官员不够用。

寇季不喜欢用狗腿子,赵祯也不喜欢用辽国留下的旧臣。

寇季是单纯的不喜欢狗腿子。

赵祯则有自己用人的标准。

用赵祯的话将,我大宋将士辛辛苦苦收复了燕云,官员就应该由我朝廷派遣。

而不是用那些投降的旧臣。

他们在辽国的时候,鱼肉乡里、残害百姓。

如今燕云光复了,还要继续用他们鱼肉乡里、残害百姓?

那收复燕云有什么用?

朝廷除了版图多了一块外,并不会得到什么大的好处。

百姓们亦是如此。

反倒是那些狗腿子左右逢源,吃的脑满肠肥的?

凭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个用人的理念在,所以赵祯坚持给燕云十六州派遣新的官员。

只是,君臣二人坐下来谋划了一晚上,才发现。

大宋目前的官员貌似不够用。

一下多出了十一州之地,大宋需要派遣的官员多达数万。

赵祯和寇季盘算了一晚上,满打满算才凑出了一万人而已。

赵祯突然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的有点失败,居然会出现没人用的局面。

寇季则觉得此事十分可笑。

有宋一朝,官员群体数量庞大,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祸患。

如今,大宋的官员居然出现了不够用的局面。

“朕是不是该激动一下,开一个恩科?”

赵祯在思量了许久以后,突然开口询问寇季。

官员不够用,就加开恩科,这是朝廷增加官员最直接的手段。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不太妥当……如今我大宋的官员选才十分严谨,官员在出仕之前,最少要经历三年佐官的历练。

就算现在开恩科,挑选出的进士三年以后勉强才能用。”

赵祯盯着寇季道:“那你说说,从何处去选官?”

寇季沉吟了一下,“挑选一些大吏出仕……一些在蒙学内表现的出众的蒙学先生,也可以令其出仕,担任衙门中的一些判官、推官等副职。”

挑选出众的蒙学先生出仕,赵祯倒是能够理解。

蒙学先生再应征入蒙学的时候,赵祯就向他们承诺过,只要他们任教到了一定的期限,就许他们出仕。

赵祯现在令他们出仕,也算是兑现了承诺。

可是任用衙门里的那些大吏为官的话,赵祯不太能理解。

吏和官,完全是两个阶级。

由吏出仕的官员,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为朝野上下都不太认可吏出身的官员。

在朝堂上,进士出身的官员是第一等,只要不犯错,升官的时候他们都是首选。

举荐出身的官员是第二等,升官的时候,没有进士出身的对手,他们才有资格升官。

不然的话,他们几乎一辈子都得不到升迁,除非是有朝中重臣推举。

吏出身的官员,是第三等,七品官几乎是他们的极限。

能跨过七品官门槛的,几乎没有。

出身两个字,在大宋官场上几乎可以说代表了一切。

而且,大批量选用吏为官,会引起朝野上下所有进士出身的官员不满。

在他们看来,朝廷即便是要选才,也应该开科取士,而不是任用一群吏。

寇季若是选吏为官的话,传扬出去,一定会招骂。

赵祯盯着寇季,迟疑道:“四哥,选吏为官的话,是不是不太妥当?”

寇季坦言道:“在我看来,一些好吏为官,远比大部分进士要强。”

赵祯沉吟道:“这话朕认可。治理地方的看似是官员,可实际上却是那些吏。一些官员到了地方以后,几乎都不作为。

完全是那些吏在治理地方。

只是选吏为官的话,明显跟朝廷任用官员的政令不否。

到时候朝野上下的官员闹起来,是一个麻烦。”

寇季笑着道:“特殊时候,特殊对待。谁要是有异议的话,官家就派谁来此地为官。若是还不听话,就丢去大理教化百姓。”